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夜讀 | 段永平投資問答錄
uSMART盈立智投 11-23 22:57

來源:雪球用戶@Zliya

導讀

不管是作爲管理者,還是作爲投資人,段永平都是非常成功的,本期精選出段永平關於投資邏輯的問答錄。希望對各位的工作學習投資能有所幫助。

一、投資是什麼?

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基本版:《投資是什麼》 投資就是買未來現金流。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做對的事情) 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2012-04-05)

二、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想起一個小故事。很多年前,我和華以剛下過一盤圍棋,有一塊我感覺非常不舒 服,覆盤的時候我問他爲什麼我怎麼下都覺得不對,然後他告訴我其實你這裏怎 麼下都一樣的,因爲你前面下錯了。(2013-04-28)

什麼是“做對的事情”?

難道還有人明知是錯的事情還會做的嗎?看看周邊有多少人抽菸你就明白了。爲 什麼人們會明知是錯的事情還會去做呢?那是因爲錯的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誘惑。

其實,人們往往知道什麼是錯的事情,只要把錯的事情停止做了,就離“做對的事情”更近了一步。所以,“做對的事情”其實就是發現是錯的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人們常說的“堅持到底”,指的是堅持“做對的事情”而不是堅持做錯的事情!

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把公司做好的祕訣是什麼,其實“祕訣”不是做了什麼而是不 做什麼。好的公司都一定是有一個長長的“Stop doing list”,就是“不做的事情”。

什麼是“把事情做對”?

這個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一點點,但其實也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把事情做對是一 個學習的過程,中間會犯很多的錯誤。如何堅持做對的事情,付出爲了把事情做 對的過程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 中,其實是沒有辦法避免犯錯誤的,比如打高爾夫的人,是沒有辦法避免偶爾把 球打下水的,能做的僅僅是如何能降低犯錯誤的概率。(2016-10-12)

從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的角度講,投資裏做對的事情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淨現金流折現,這點其實不用看書, 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書幫助都不會太大。

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有些書也許是可以幫助你 看懂一些生意的。老巴的股東信是涵蓋了兩者的,如果反覆看還是沒幫助的話, 別的書估計幫助也不大。我本人是沒看過啥書的,但做過企業對理解企業有很大 幫助。(2018-10-08)

三、我對投資的基本理解

記得以前翻過一本書叫《窮爸爸和富爸爸》,初學投資的人如果覺得巴菲特的東 西一時不好懂,可以看看這本書。我對投資的基本理解好像和這本書差不多。

假設我有10000 塊閒錢,也就是一時半會用不着的錢,應該怎麼辦呢?我可能有以下的一些選擇:

1)在牀底下挖個洞埋起來。--20 年後還是10000。

2)存在銀行或買國債。假設平均利息是 6%--20年後是大概是32000 多。

3)投資在 S&P500。近 100 年的平均年回報大約是 9%--20 年後是 56000 左右。

所以只要能找到任何年回報大於等於 9%的投資我就可以考慮投。

問題是,拿利息絕對無風險,而投資則有可能血本無歸。所以風險是決定是否投資的第一考量。

在自己懂的東西上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風險在哪。

不同的人由於懂的東西不一樣而投資在不同的投資標的上是很正常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但短期甚至長期回報有可能會不一樣。如果對企業和投資都不瞭解的人,當S&P500 低的時候買指數也是個很好的投資辦法。A 股情況我不瞭解。

其他如房地產的投資的道理也一樣。房地產價格是否貴可以看看《窮爸爸和富爸 爸》,我記得裏面說的挺好。

無論如何,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是投資在教育上。

父母的教育,小時候的經歷和苦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學到的東西對我經營企業和現在的投資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0-03-25)

四、封倉十年的選擇

“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平庸企業的敵人”。你可能認爲這個原則平淡無奇, 但我是通過深刻的教訓才學習到的。

——引用:巴菲特(2015-03-26)

封倉10 年是個很好的思路,選股時就該這麼想。

我自己還沒有過封倉 10 年的體驗,畢竟開始投資纔剛剛到第 10 個年頭。

這位博主對蘋果的看法和我類似,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持有蘋果 10 年或以上。實際上我買股票時還真沒有想過要拿多少年。我一般會給我買的股票定個大概的價錢,比如買 GE 時我就認爲 GE 至少值 20 塊, 但我確實沒想過要多少年纔會到 20。

蘋果所處的行業確實是個變化很快的行業。雖然我認爲蘋果在競爭中已經處於一 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還是會很關切哪些變化有可能會改變蘋果的地位。如果 非要我給蘋果定個價的話,我大概認爲蘋果也許某天會到 600 塊。理由是:以我 的理解,蘋果的盈利在兩到三年內大概就可以達到每股 40-50 塊/年(現在的盈 利能力大概在每股 25-6 塊/年),也就是說蘋果的盈利能力會在兩三年內接近 double 一下,再加上那時每股現金 100 多塊(現在大概每股 60 多),給他個 600 的價錢應該不算太過分吧?蘋果會不會到 1 萬億市值?那要看那時市場有多瘋 狂,Jobs 有多健康了。當然,蘋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 100 多塊的,反正到時大 家就知道了。(2011-04-29 )

五、golf 和投資

講個小故事,我有個球友,看上去水平和我差不多而且還特別想贏我錢,老是來挑戰我。結果我們打了超過 50 場球了,他只贏過一次半,那半次是因爲大雨只打了9 洞。他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冒不該冒的風險。18洞的遊戲,他那麼打怎麼能不輸?結果確實輸的很慘啊。順便說下,我早就告訴他那樣打不對,人家不聽啊。(2011-10-28)

一直想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先寫個標題,以後慢慢加。

golf 是 18 洞的遊戲,職業比賽一般打 4 場,就是 72 洞。好的職業選手一年一 般打 20 多次比賽。

每次比賽的輸贏是按總桿數計算的,所以只要打壞幾個洞總成績就不好了。

golf的成績實際上和別的選手成績無關,只管打自己的球,但很多人還是會受到別的選手的表現的影響。

再好的球手也會犯錯誤,但好的球手錯誤的概率低,很少連續犯錯。沒有完美的golf,也沒有完美的投資,人生也一樣。

很好的球手和一般的球手大多數時候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有時候好球手也有表現不好的時候,但時間長了後會發現其實兩者區別巨大。

不管多好的球手,當失去平常心時,一樣會打得很爛。球是一杆一杆打的,是一個洞一個洞打的,是一場球一場球打的,每一杆都必須認真、專注,不然總成績就會受到影響。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