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造車新勢力:又要背水一戰

經歷過2018、19年的生死邊緣,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造車新勢力過上了幾年的好日子。

但是,在越來越多傳統以及其他勢力推出新車的當下,原先頭部新勢力的日子又面臨了新的變數。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8月份的銷量出現下滑,而股價距離6月底反彈見頂之後,也一路下挫至今。有的公司短短兩個月跌幅超過60%,引發市場對於新勢力再一次質疑。

而這一次,比起2019年,嚴重程度或許還要更高一些。

01

競爭加劇

這幾天,一個頭部新勢力剛發了一款新車,但出人意料的是,與以往被熱捧相比,這次不僅顯得稀鬆平常,而且還招致了很多質疑聲,從設計、性能、到價格都被輪番攻擊。

無獨有偶,早幾個月發佈的號稱“500以內最好的家用SUV”的那家新勢力,同樣深陷輿論旋渦。

筆者不得不感歎,形勢變得如此之快。要知道,就在前一年,它們可都是氣勢如虹,是妥妥C位。

銷量上,新勢力也開始讓人抓急,以8月份數據來看,新勢力似乎開始偃旗息鼓了,反倒是一些傳統車企以及二線新勢力突然趕了上來,尤其是傳統車企,霸佔銷量榜的數量越來越多。

説實話,那些傳統車企頭上懸着“諾基亞時刻”這麼久了,現在也終於出了一口惡氣。它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非但不會成為汽車業的“諾基亞”,反而有點“男人四十一枝花”的感覺。

實際上,如果留意最近一年多新能源汽車發佈的新車型,就會明白,銷量變化是有章可循的。

傳統車企中,比亞迪就不説了,那是炸屏式的存在,而華為加持的賽力斯相繼發佈SF5的替代車型--問界M5、M7;長安汽車則推出深藍SL03,並聯合華為和寧德時代一起造車,推出旗艦版的SUV--阿維塔;吉利有純電極氪001,長城也有推出了很多一堆以咖啡命名的混動車型;還有東風嵐圖FREE、夢想家,以及突然冒出來的零跑C01、哪吒S...,如果再加上有點拉胯,但也確實已經有車在售的一汽、北汽,那麼現在的新能源車型真的有點井噴的感覺。

這些新能源車外形一個比一個酷,硬件一個比一個多,功能也號稱一個比一個強。而且宣傳上,它們也學會了新勢力老闆們滿嘴跑火車的那一套,似乎沒有一個擔心自己會因為違反廣吿法而被吿。不管實際使用體驗如何,但至少在數量和氣勢上,它們真的趕上來了。

這個時候,很多人才突然醒悟,原來那些月度過萬的新勢力銷量神話,只不過建立在一個特別簡單的前提:沒有競爭對手。

當然,這也體現了新勢力們敢為天下先的氣概,但是這股氣概如果放在現在和未來,依然不忘初心,並且持續取得好成績,那才是真的牛。

但是,它們又能拿出什麼來證明?

02

比拼內功

筆者一直在想,到底汽車業競爭的本質是什麼?

在百年的發展史上,為什麼有的車廠能夠活下去,並一步步壯大;而有的車廠卻曇花一現?而新能源汽車這個新物種,既有傳統汽車的機械屬性,又多了很多電子產品的屬性,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新物種的競爭本質?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back to basic

首先看一下汽車在幾個工業國的輪換,最先是德國做起來的,然後在歐洲各個工業國興起,但在20世紀初的時候被美國人超越,到1970年代,美國人被日本人超越。

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生產”兩個字。

德國最初的汽車生產模式,是傳統的手工打造,簡單説就是一些組裝師傅,加一羣學徒,學徒負責把零部件拿給師傅,由師傅全權組裝,可以説那個時代的組裝師傅,是真正的全才,因為除了他,其他人都做不成一輛完整的汽車。

汽車工業傳到美利堅的時候,美國人當然也是遵循這一套生產流程,但如果只是簡單遵循,美國人估計永遠都只能跟在歐洲人屁股後面走。

但是,福特公司創新式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改變了一切。這個從芝加哥屠宰場學到的模式,被廣泛應用於美國汽車生產,使得生產效率提升很快,最終的結果,一輛車的所需的工時大大縮短,效率的提升,帶來了成本的下降,以福特車為例,價格從850美元一下子降到260美元,從奢侈品變成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的,刺激人們購買,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福特流水線生產模式,來源:百度

這也是整個20世紀工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邏輯:通過生產流程的變化,達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終通過銷量的提升而收穫更大的商業利益。

福特在流水線生產模式成功之後,曾經想推廣給老牌的歐洲工業國,但很遺憾的是,歐洲工業國當時比較流行傳統的手工作坊式,對福特的做法並不那麼容易接受,反倒是當時的蘇聯,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又很急着發展工業,加上沒有歷史包袱,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比較高,這一波傳授,也為蘇聯日後汽車工業起飛打下了基礎,那是後話了。

就這樣,美國完成了一次對歐洲汽車工業的超越,殺手鐗也很簡單,就是生產變革。

時間來到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日本車開始展露頭角,很多人後來的總結,日本車能夠拿下歐美市場,都是拜石油危機所賜,因為日本車省油,這在當時實在太香了。

但筆者覺得核心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日本人為什麼就能夠造出省油車,而美國人不可以?

當然,理由也被挖掘了無數遍,日本天然缺乏資源,所以他們的性格就是物盡其用,不浪費,又如日本人有工匠精神,甚至有人説日本人太矮小,所以造的車不用那麼大,而美國人在這些方面剛好相反,美國人高大,造車喜歡大,美國人崇尚自由和彪悍,所以喜歡開馬力大的車,如此種種。

這些肯定都是理由,但日本車勝出的底層邏輯,和當年美國如出一轍,就是在生產變革上。

美國人在汽車工業被日本人打趴之後,曾經非常深入地研究日本人的制勝之道,最後還形成了汽車工業非常著名的一個結論,是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擊敗了美國。

豐田精益生產線,來源:百度

很多熟悉汽車工業的人對於豐田的這套生產模式不陌生,其實它就是在福特創造的流水線基礎上再進一步,或者説福特生產模式的升級版。

福特模式哪裏可以優化的地方,日本人給你優化一下,福特模式哪裏可以省點錢的地方,日本人給你省一點,福特模式哪裏做得不夠極致的地方,日本人給你做極致一點。就是這樣,好的地方再好上一點,差的地方再變好一點,一圈下來,最後發現所形成的優勢就不止那麼一點點了。

圍繞這“生產”兩個字,汽車業在三大工業國之間輪了一圈,而現在,天平又再一次傾斜。

03

為什麼特斯拉牛?

隨着電動車的興起,汽車產業又開始了新的變革。

很多人説起這個變革,都喜歡把目光放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這些很酷的領域,但不管哪些領域出現變革,其中一個必然有生產的變革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種生產變革,那就是自動化,或者説是智能化,當中的集大成者,是特斯拉。

在特斯拉的工廠,你可以看到很多機械臂在動,而人工的部分則大大減少,給人非常科技的感覺,如果對比傳統的車廠那一堆工人的站位,你真的不得不佩服特斯拉。

特斯拉超級工廠智能化生產線,來源:百度

當然,特斯拉能夠做得到,有着很多原因。

首選是客觀原因,電動車和燃油車在架構和零部件數量上有很多差別,簡單地説,電動車的架構更加簡單,底盤放電池,後輪放電機,再加一些電子電器設備,以及佈線,就搞定了,而燃油車,單單發動機的複雜度,就能夠讓你看瞎眼。在零部件數量上,電動車只有燃油車的70%,標準化程度更高,組裝技術也更簡單,所以完全可以依靠更多的機器人去替代。

其次,是特斯拉的創新,最值得説的是一體化壓鑄,171個車身部件,通過一體化壓鑄,只有2個就可以替代,中間所省下的時間、材料和成本,非常可觀,但是燃油車囿於本身的技術限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些生產技術的創新,都使得汽車生產迎來了新的變革,它既是工業4.0的最佳實踐,也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典範,所以不用懷疑,特斯拉的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從根本邏輯上講,特斯拉的汽車生產變革,還是福特、豐田生產變革的升級版。特斯拉用機械臂代替了流水線上的工人,用一體化壓鑄繼續優化豐田的精益生產。

馬斯克曾經説過一句話,很多人誤解了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特斯拉真正的競爭力是生產,是特斯拉能夠大規模生產大家都買得起的電動車。

這個理念和當年福特、豐田如出一轍,而其他的新勢力,把大部分心思放在營銷上,比拼誰的宣傳口號更驚悚,誰的吹牛水平更高,顯然還不清楚汽車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毫無疑問,這一次特斯拉的變革,讓汽車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重回美國。

04

結語

説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想引回國內的電動車,尤其是新勢力。

其實,新勢力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先別説新勢力有沒有汽車生產資質,即使有,他們也需要補上非常久的課,才能夠勉強追平特斯拉。

要設計出一款車,不是難事,請多幾個設計師和工程師就可以,但要把這些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圖紙變成真正的汽車,已經是一道坎,如果還要把大規模生產,而且有成本要求,那就是無數道坎了。當中涉及到工廠、設備、工人,還有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鏈能力。

説到這,你明白為什麼這麼多PPT造車最後一事無成了吧?

闖不過生產這關,後面就可以洗洗睡了。

現在新勢力在這方面的能力還遠遠算不上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新勢力吊炸天的日子裏,傳統車企一點都不慌的原因,因為他們心裏太清楚,真正的核心資源他們有,生產能力、銷售渠道、售後服務,供應鏈等等,他們一樣都不差,差的只是設計圖和時機。

現在,傳統車企也不再躲在背後看熱鬧,而是真正走到前台,和新勢力短兵相接,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新勢力似乎又到背水一戰的時刻,如果不及時改變策略,先發優勢會很快功虧一簣。

當然,作為當年在死人堆裏爬出來的新勢力們,如果能夠不斷創新,不斷彌補短板,要在這個行業活下去,也不是沒有可能。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