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從Keep看國內健身賽道:內容是核心,平臺是終局

9月6日,中國最大的運動科技平臺Keep更新了招股書,再次激活上市程序。

招股書着重更新了2022年以來的經營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Keep實現收入4.17億元,同比增長37.6%;毛利1.75億元,同比增長45.7%;毛利率穩定在42%左右的較高水平;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經調整淨虧損1.55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37億元大幅收窄。

與此同時,2022上半年公司的運營數據繼續上行,第二季度平均月活用戶達到4108萬,月活用戶2021年與2022年上半年分別在Keep平臺記錄17億次鍛鍊、11億次鍛鍊。平臺會員滲透率也提升至9.7%,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Keep的運營及財務數據保持同步穩定增長,運營效率持續提升,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的商業模式形成驗證。

01

頭部平臺的價值躍遷

充分競爭階段,提出衝擊"線上健身第一股"的Keep很難低調,最先吸引的或許是想要捕捉其稀缺性的投資者,但也有人看到其身上的業務進化能力。

Keep誕生於2014年,對想要在線上打開局面的公司來說,算不上一個好時候。

傳統陣營裏的BAT,加上迅速崛起的快手、字節跳動,流量市場幾乎被瓜分殆盡,所幸當時巨頭對門檻較高但收效預期還不明朗的線上健身並不看重。就這樣,Keep通過健身工具App+免費訓練課程的方式,捕捉到了傳統瘦身塑形訓練之外,零基礎人羣的需求痛點,抓住了利基市場機會。

真正讓Keep嶄露頭角確定優勢的是從工具到社區的順利切換。

工具類產品的優勢在於只要滿足了用戶的某種強需求,就能迅速吸引用戶,但單一功能也意味着同質化產品和用戶難以留存的煩惱,向更高黏性的社區轉換成爲普遍選擇,但卡在這一步的公司不勝枚舉。比如號稱有6.5億用戶的墨跡天氣,以及剛宣佈停運的王牌Vlog拍攝工具VUE。

線上健身工具折戟在此的就更多了,要知道2013-2016年間資本催化之下國內涌現了大量的運動健身APP,但到2021年,國內排名前十的線上健身內容平臺就瓜分了近75%的用戶。

Keep的社區推進有點水到渠成的意思,在結構化的PGC課程基礎上,創始人的技術背景讓Keep迅速增添了數據中心將用戶訓練效果可視化,滿足了用戶的數據監測需求,後續公司着力完善用戶互動渠道進一步滿足用戶互動需求,加大用戶在平臺的內容資產積累,遷移成本變高了,用戶遷移的可能就小了。

隨後跟隨行業趨勢變化,Keep率先加大了對平臺達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着力開發PUGC內容端潛力,內容生態持續完善,疊加智能推薦機制的配合,賦予了運動社區充沛活力。以內容爲中心不斷優化和迭代用戶運動體驗的長期策略驅動Keep快速發展,成立僅兩年左右,平臺用戶就突破至億級規模。

從工具到社區不僅意味着用戶規模和黏性的指數級提升,也往往意味着資本市場願意給出更高的估值上限,參照Snapchat從"閱後即焚"即時通訊工具到社交社區,上市後估值一度超過1300億美元,快手由GIF工具到短視頻社區,上市之後市值也曾突破萬億的表現,Keep的潛力值或許也會很高。當然這些價碼包含了基於社區之上,公司更大的多元擴張可能。

在Keep身上,能夠看到其爲了滿足上述期待,正在啓動從社區到運動科技平臺的全新進化。

現階段Keep的業務已經覆蓋用戶"吃穿用練"的各個方面,可以提供從規劃目標、定製健身課程、配備健身裝備和食品,到監測健身數據和健身策略動態調整的用戶全健身生命週期服務,打通了全渠道零售、會員訂閱、線上線下健身融合、廣告等多種變現渠道。業務也從聚焦C端開始向B端延展,消費羣體規模和商業邊界都在擴大。

截至2022年6月,Keep累計賣出大約10.8萬臺Keep智能單車、150萬條Keep手環、100萬臺Keep智能秤、19.7萬臺跑步機,以及大量的啞鈴、瑜伽墊等健身設備和緊身衣、緊身褲等運動服飾。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商品交易總額計算,Keep已經成爲2021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佔比達14.9%;同時,Keep的智能單車累計銷量在中國智能單車市場中排名第一。

當然,有人看好Keep顯露出的長期可能性和穩固的龍頭地位(國內線上健身應用程序市場排名第一),也有人詬病Keep仍處於虧損。

但含有互聯網屬性的公司似乎往往具備一個通性,就是前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用於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構建多元服務網絡強化用戶黏性,但戰略性的虧損遠不能掩蓋大量投入帶來的長期發展空間的提升,這也是市場始終對京東、拼多多,包括快手、美團等抱有耐心的原因,而從大多數的反饋來看,這種耐心贏得的回饋確實可觀。

02

下一階段怎麼走?

人人都想率先突圍的當下,海外的頭部健身企業爲國內健身賽道玩家提供了一定的參照意義,其中全球最大健身平臺Peloton的模式備受追捧。

Peloton定位數字化互動健身平臺,基於硬件打造了軟硬件融合發展的商業閉環,公司能隨時隨地爲用戶提供健身消費內容。截至2021年末,Peloton社區擁有超321萬忠實用戶,年內用戶在平臺上的健身運動總次數達到741萬。

但與Peloton硬件起家存在明顯差別的是,國內具備成熟的硬件製造和供應鏈支持,且細分領域內本身就具備較強的競爭,很難在中國實現同樣的效果復刻。以Keep爲例,其就是先佈局優質線上內容,在國內健身賽道率先突圍,再橫向打通至硬件設施,尋求業務規模和優勢擴大,這一點與peloton有着本質的區別。

整體來看Keep有着更低的用戶進入門檻,在模式上更適應中國健身人羣基數大但基礎弱的國情。

從邏輯上看,線上健身解決的是用戶時間碎片,缺乏專業健身場地的痛點,將運動的場景從傳統健身房擴展至家中,對應需要定製化的健身內容,而根據健身目標的差異以及健身層次的變化,用戶對配備更個性化的健身裝備、器材與食品的需求會一直存在,具備更強的付費意願。

跑通"內容+硬件"的業務模式成爲健身平臺驅動增長的首選。

具體到Keep,公司瞄準居家健身場景,以專業性較強的PGC內容爲主,課程形式豐富且具有鮮明的模塊化、體系化特徵。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Keep能夠根據用戶的運動能力、健身目標、日常鍛鍊模式與飲食習慣,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和鍛鍊強度,給用戶帶來定製化的服務體驗。

隨着平臺個人運動數據的不斷積累,Keep嘗試出售用戶普遍歡迎的運動周邊,並逐步切入硬件銷售,形成了覆蓋用戶"吃穿用練"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實現健身全生態鏈路完整佈局。

得益於Keep平臺專業內容和產品之間的良好協同,Keep的消費場景轉化獲得了更高的接受度。

例如,Keep跑步機使用頻率是普通跑步機的3倍,有80%的Keep跑步機用戶,也同時在使用APP上的課程。反映在留存率上,最新數據顯示,Keep2022上半年會員留存率繼續保持69.4%的高位水平。

此外,Keep也正在嘗試從家庭場景到城市場景的延伸,對應推出Keepland產品,期望憑藉突出的核心內容優勢,提升線下體驗,進一步強化品牌影響力和變現渠道。

在提升流量變現層面,Keep着力強化自身的運動科技平臺定位,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利用自身資源,吸引更多的優質內容創作者,共建積極的平臺內容生態,吸引更多優質用戶。

同時,針對平臺的年輕化特性(30歲及以下用戶佔比達到74.1%),Keep將遊戲等趣味玩法融入運動環節,近年大力推出了IP聯名課程、"Keep獎牌"、時令/星座/城市等大量系列主題活動,藉助認同廣泛的話題聯動和即時反饋的運動成就感,讓更多人從健身和運動關注者轉變爲參與者。這對青年聚集的健身賽道無疑具備極大"殺傷力"。

Keep在內容趣味性上下的功夫已經得到反饋。呈現在數據層面,2019年-2021年Keep的平均月活由2177萬提升至3436萬,2022上半年這一數字更新爲4108萬,幾乎佔據國內運動人羣的半壁江山。深受年輕人追捧的Keep已經變成潮流運動集散地。

03

萬億級賽道方興未艾

市場對Keep的關注,源於其背後萬億級的大健身賽道。

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2015-2021年全球健身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8%,預計未來五年將加速增長,到2026年達到73142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提升至7.5%。

中國憑藉人口基數優勢在2020年成爲全球健身人羣最多的國家,但參照海外的產業完善程度、健身人羣滲透率以及人均年健身開支水平,中國健身市場仍與之存在較大差距,也意味着充足的上升空間。

具體來看,歐美等國的線上線下健身都發展的比較成熟,線下健身在最初的 SPA+健身房、大型俱樂部概念之後,歷經超大型連鎖時代,隨後低價健身房、功能型健身房接棒引領一陣風潮,加上線上勢力崛起,目前基本形成純線下傳統健身房和精品健身工作室、純線上健身App、線上App與線下健身房結合、O2O健身房聚合平臺共存的格局。

多元業態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促進了健身滲透率的提升,對比來看,2021年中國健身人羣滲透率(健身人羣佔總人口比重)約爲21.5%,但歐洲爲41.2%,美國達到48.2%,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注重健身,且在用戶構成上以重度用戶爲核心,反映在付費能力上,2021年中國健身人均年開支約爲2596元,美國達到14268元是中國的5.5倍。

現實的需求之上,中國健身市場還擁有政策端的強力支持。

作爲應對老齡化的系列策略,2021年國務院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爲深化體育改革,提高健身活動參與度,促進全國健身提供指導;同年國家體育總局發佈《"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互聯網+健身"和"物聯網+健身"模式,增加運動產品及服務資源供給,優化線上線下健身互動一體化;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持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政策端已經展現出明確、連貫性的支持,健身產業的壯大彰顯出鮮明的時代訴求,而與國家導向契合的民生屬性加成,也意味着健身賽道的長期發展擁有更多的確定性。

在充足的上升動力下,機構預測中國健身市場規模將在2026年提升至14793億元,2021-2026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3.5%,接近全球平均增速的兩倍。

中國的健身產業經過探索、競爭、成長,已經站在爆發前夜。

與之對應,健身市場幾乎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吸引了衆多互聯網硬件公司、消費企業、綜合內容平臺、智能健身企業爭相入局。比如硬件領域,就聚集了華爲、小米、蘋果等巨頭,在各自的生態系統中線上健身也逐步成爲必備環節;綜合內容領域以Keep、B站、抖音、快手佔據主導;智能健身作爲近年興起的概念,囊括了硬件、內容、服務和 AI等,躍躍欲試的玩家更多。

在確認向上的趨勢中,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可以預見。

04

小結

健身正在成爲一種健康且時尚的生活方式,其剛需屬性毋庸置疑,萬億市場理應不難催生出千億級別的公司,甚至相較於最高峯達到500億美元市值的Peloton,中國健身品牌也擁有更高的天花板。

絕佳的地利之下,中國健身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先發和頭部優勢之下相對具備更多試錯空間的Keep又能產生多大的能量?

我們拭目以待。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

Mor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