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首页市场资讯资讯详情

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新闻

格隆汇 12-29 17:33

2023年行至尾声,回顾今年市场的走向,开年资金纷纷涌入,上证指数一路升到3400点。下半年A股则重启震荡模式,情绪明显降温,两度跌破3000点,甚至下探至2900点以下的低点。

在震荡市场的影响下,基金行业困难与挑战并存,但行动从未停下,不断为未来积蓄力量。这一年,公募基金行业存在哪些或影响深远、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

 

1.规模逆势增长,公募基金规模首超银行理财

今年是公募行业诞生25周年,在股市震荡、债市向好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两次刷新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7.77万亿元,刷新去年8月底的历史高点。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继续攀升至28.8万亿元,首次突破28万亿元历史关口。尽管受到股票市场持续震荡影响,目前公募管理规模仍保持在27万亿元上方。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是国内最大的两个资管子行业,也是资管市场上唯二的公募资管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存量规模则达27.69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首次超越银行理财。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民财富管理意识觉醒,公募基金规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9年末,公募基金规模为14.84万亿元;2021年末,这一数据增至25.72万亿元。2022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主动权益类基金占比下降,“固收+”则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2.公募基金降费降佣改革启动浮动费率产品面市

7月,证监会出台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监管引导推动与行业主动作为相结合,指导公募行业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合理调降基金费率。即日起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

随着证监会的各项改革措施渐次落地,预计到202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较2022年将下降约26%。公募基金行业预计每年将向基民让利100亿元以上。 

12月8日,证监会再次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将权益类基金的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

据证监会测算,以2022年数据为例,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总额将由188.68亿元下降至126.36亿元,降幅为33.03%,每年为投资者节省62.32亿元的投资成本。

8月26日,首批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20只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同步获批。8只基金的费率与业绩挂钩,3只的管理费率与规模挂钩,9只产品的费率与投资者持有期挂钩。募集资金规模合计达76.37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合计超11万户。

 

3.投资端改革出新招允许公募自主选择证券交易模式

9月,证监会发布《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模式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优化券商交易模式,推动证券行业建立统一业务标准。

证券交易模式方面,《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证券交易模式;加强交易行为监管方面,证监会将继续加强证券交易行为监管,指导制定自律管理规则,明晰各方权责,督促合法合规参与交易;保险公司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管理的各类产品,参照适用本方案。

经过5年多的改革实践,券商交易模式较好满足了权益类基金的投资运作需求,对防范异常交易风险起到积极作用,采用券商交易模式的公募基金产品规模稳步增加。截至12月26日,采取券商结算模式的公募产品共有931只(只计算主代码)。

 

4.外资公募获批速度加快券商系基金公司扩容

今年以来,外资公募获批数量增加至9家。除了近几年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外,也有通过监管审批、以股权转让的方式从中外合资转变而来。

1月,施罗德基金获准设立;同月,上投摩根股权变更获批,摩根资管100%持股的上投摩根基金成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并更名为摩根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2月,摩根士丹利华鑫变更实际控制人,成为第七家外资独资公募,后更名为摩根士丹利基金。3月,联博基金获准设立。8月安联基金获准设立。

券商系基金公司也陆续落地。3月,华西证券公吿,设立华西基金;12月,由开源证券100%持股的鹏安基金获批设立。至此,券商系基金公司已达到71家。

部分券商通过增持或收购布局公募领域。2月份,中泰证券提高对万家基金的持股比例,由49%升至60%,万家基金成为其控股子公司。5月,国联证券收购中融基金(现国联基金)75.5%股权,中融基金成为其控股子公司等。此外,招商资管、兴证资管等于年内获批公募基金牌照,目已有14家券商通过券商资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

 

5.基金经理离任潮,自律新规禁止随意离职

截至12月7日,2023年以来公吿离职的基金经理已达300多位,为近5年基金经理离职数量的较高水平。10家机构基金经理离任发生5次及以上,腰部基金公司居多。融通基金、博时基金等公募机构前11月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居前。

知名基金经理中也有不少人离任或卸任产品。9月,王登峰因个人原因离任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经理;葛兰卸任中欧研究精选和中欧阿尔法基金经理;蔡嵩松卸任所有产品。工银瑞信知名基金经理王筱苓卸任全部在管产品。

11月24日晚间,中基协同时修订发布两份重磅自律规则——《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及配套规则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

新规明确禁止以下六种行为:杜绝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禁止编造虚假、不良信息或者发布、传播不当言论;禁止干扰或唆使、协助他人干扰监管或自律管理工作;严禁奢靡炫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禁止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新规加强了对募集期、封闭期、管理公募基金产品未满1年等情形下基金经理的离任及变更的管理要求,限制封闭期“跳车”、随意离职等行为。

 

6.新发基金规模创5年新低,清盘基金数量创5年新高

年内全市场基金发行规模合计1.05万亿份,创下近五年新低,平均发行份额8.84亿份,创历史新低。

由于2023行情震荡,基民避险需求愈发强烈,相对低波的债券市场成了当下新宠,尤其是纯债基金成为了新发基金中的主力。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来新发债基份额达7324.61亿份,占全市场新发规模的70.98%。

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数量达到了256只,创下近五年新高水平,仅次于2018年。其中,股票型基金清盘数量达61只,为公募基金行业自1998年肇始以来的最高记录。

今年以来FOF基金清盘数量突破两位数,达到12只,猛增至2022年的三倍。ETF清盘数量也迅速增加,2021年至2023年清盘数量急速走高,分别达到了25只、34只、32只。

7.ETF大时代来临,千亿ETF横空出世

7月中旬,股票ETF总规模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11月,全市场ETF规模突破2万亿元关口,相比2022年年末增长近390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过去5年,全市场ETF规模增长近1.5万亿元,增幅达到293%;股票ETF增长1.12万亿元,增幅超过411%。

宽基ETF成为吸金主力,年内规模增长前十的股票ETF中,有7只是宽基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内吸金超过300亿元,总规模在8月初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市场首只千亿级股票ETF。

科创板吸金效应明显。截至11月末,科创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超过1800亿元,科创板50与科创板100指数相关产品规模合计占比达95%以上。华夏科创50ETF成为首只份额超过千亿的股票ETF。

 

8.QDII基金扬眉吐气,业绩规模双丰收

今年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不佳,而QDII基金则业表现亮眼,业绩和规模双丰收。截至11月30日,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中共有278只QDII基金,总规模约3499.66亿元。今年QDII新成立59只,创出历史新高。 

截至12月19日,在278只QDII基金中,实现正收益的有167只,占总量四成多;收益率超过10%的有75只,超过20%的有42只,超过40%的有19只。

QDII基金年内的总体业绩远远跑赢其他类型基金,同时收益两极分化。投资美股,尤其是投资海外科技、纳斯达克的基金收益遥遥领先,投资港股的基金表现则较差。

截至12月19日,年内收益排名前三的QDII基金:广发全球精选股票QDII收益为65.22%,广发全球精选股票现汇QDII收益为62.11%,华夏全球科技先锋混合QDII收益为57.74%。多只港股ETF跌幅超20%。

9.基金自购金额超60亿,全年分红超2200亿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信心,多次自购。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来共有93家基金管理人申购了旗下基金(含发起式基金),累计自购504次,合计自购金额达到60.79亿元,其中,权益基金净申购金额超过39亿元。

有21家基金管理人年内自购金额超过1亿元。其中,易方达基金自购金额最多,达4.75亿元,共计自购26次;华夏基金自购4.5亿元,合计自购37次;南方基金、长江证券资管分别自购17次和4次,自购金额也均超过3亿元。此外,国泰基金、国泰君安资管、富国基金年内自购金额在2亿元以上。

今年公募基金大撒“红包雨”。12月以来,公募基金分红总额超过470亿元,创今年以来单月新高。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分红额已超2200亿元,债基成为分红主力军。

10.个人养老金试点一周年:整体收益不尽如人意

去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具有税收优惠支持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正式成立,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广州等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试点。

今年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一周年,开户人数突破4000万,产品选择多达700余只,为第三支柱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开头,但在整体缴费率和投资转化率、产品多样性以及账户便捷度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空间。

截至目前,已经有51家基金公司入场布局个人养老金基金,截止2023年12月11日,养老基金数量扩张到174只,三季度末总规模达到51.87亿元。一年期产品规模达9.32亿元,三年期产品规模达29.28亿元,五年期产品规模达13.26亿元。

截止12月11日,74只一年期/稳健类型的养老基金的业绩中,有7只产品近一年实现正收益,平安基金高莺、尚琼管理的平安稳健养老近一年收益率为3.05%。53只产品近一年收益为负,短期看,产品业绩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