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Market News

Market News

HomeMarket NewsDetails

感染之後,6 個國家與新冠的共存之路

uSMART盈立智投 12-08 10:23

2022 年 2 月 1 日,農曆新年,新加坡推出與新冠病毒 “共存計劃” 已近半年,但人們並沒有迎來一個無拘無束的節日。新加坡衛生部依舊限制餐廳堂食每桌不得超過五人,並根據感染情況,延後了夜總會、KTV 等娛樂場所恢復營業的計劃。

文丨賀乾明

編輯丨黃俊傑

那時候 90% 以上的新加坡居民接種了新冠疫苗,面對的病毒也是致病性降低的奧密克戎,絕大部份感染者無症狀。等到新加坡真正意義上放開、人們的生活基本恢復到疫情前,已是 “共存計劃” 推出一年後。

今年 8 月 29 日,新加坡衛生部宣佈當地進入了更安全的階段,除了公共交通等有限場景外,不再強制居民佩戴口罩;接種疫苗的入境者也不再需要做檢測 [1]。

在日常討論裏,一個政府應對新冠病毒傳播的政策常常被簡化爲兩個極端二選一,但現實往往是各國政府在封控和放開之間尋找平衡點,一步步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共存。

如何通向共存,決定了數億人的命運。我們選擇了英國、美國、越南、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這六個國家的研究論文、政策調整、統計數據等,看這三年期間它們的疫情應對,以及影響。

94% 的美國人感染過新冠病毒,靠感染和疫苗共同建立防護能力

謹慎和反覆貫穿大多數國家政府應對新冠病毒的過程,即便被宣傳爲 “躺平” 代表的英國,在新冠疫情暴發後也經歷了三輪收縮與開放。

三年下來,大多數國家逐漸放鬆了管控,民衆在疫苗和感染之間建立了對新冠病毒的防禦能力。根據航空票價對比網站 FareCompare 統計,目前全球只剩 10 多個國家要求公民在部份公共場合戴口罩。

根據哈佛、耶魯和斯坦福三所高校的公衛學院的研究,到今年 11 月,美國全民有 94.2% 曾感染過新冠病毒,實現了 “羣體免疫”。按照測算,如果一個人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加強接種疫苗(打三針),相比沒有打過疫苗也沒被感染過的普通人,患重症的可能性減少95% [2]。

通向羣體免疫必然要付出經濟和生命的代價,但在不同階段做選擇,將決定代價有多少。

2020 年 1 月至今年 12 月,相對於新冠病毒流行前五年的平均值,美國死亡人數增加了 128 萬——所謂 “超額死亡”。跟往年相比,每 10 萬個美國人裏多 377 人死亡。美國的醫療基礎設施和醫療開支都是全球領先,但平均死亡人數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今年宣佈團隊大規模改組,“過去 75 年,CDC 和公共衛生部門一直在爲新冠病毒這樣的情況做準備。但在重大時刻,我們表現完全沒有達到預期。”

人口 2500 萬以上、且有可靠數據的國家裏,超額死亡率最低的是澳大利亞,每 10 萬人死亡 84 人,比美國少了約八成。人口 1 億以上的國家裏,日本最低,每 10 萬人死亡 93 人,只有美國的 1/4。死亡不只是數字,但數量依然有顯著差別。韓國過去三年超額死亡總數低於癌症、心臟病、肺炎、心腦血管疾病這四類成因,略高於自殺。而俄羅斯的數字數倍於其他死因。

拖到有序開放,靠信任和清晰的計劃

2020 年初,新冠病毒剛在全球傳播時,各國都不同程度啓用了封控措施——這是人類應對瘟疫最古老的方法。區別在於有些國家封控成功,有些還沒來得及封控,病毒就已經大規模傳播。

英國國會下議院事後的調查報告批評了英國政府的疫情應對方法,稱英國政府過早對 “封控” 絕望,選擇 “拖延” 策略——不再阻止感染,但拖慢感染速度讓民衆實現 “羣體免疫” [3]。

“英國政府檢測能力有限、沒有把握能研發出疫苗,並且認爲公衆不願接受長期封鎖,判斷病毒大規模感染直至羣體免疫不可避免。” 報告認爲,英國和大部分歐洲和北美國家一樣,早期錯誤地採取這種 “宿命論” 的方法,沒有像許多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那樣,以果斷而堅決的手段阻止病毒傳播。

美國的問題類似,美國非虛構作家邁克爾·劉易斯著書《The Premonition》(“徵兆”)記錄了美國政府 2020 年應對新冠的失敗。他將問題歸咎於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個本該在疫情暴發時統領全局的機構將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不願在疫情初期宣佈嚴格管制措施,讓各州政府各自爲戰。再加上 CDC 準備的核酸檢測工具失效、口罩甚至長棉籤儲備不足,讓美國失去了在初期控制問題的最佳時機。

雖然都沒能在前期控制住疫情,但大暴發之後的調整也會影響結果。英國在 2020 年 3 月宣佈封控,93 歲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發表全國視頻講話,鼓勵國民居家,之後又在視頻中公開接種疫苗。三年間,英國又根據病毒傳播和疫苗接種情況兩次放開、收緊,最終超額死亡的人口比例比美國低了大約 1/4。

一份韓國高校的研究將東西方模式的差異歸結爲文化差距,認爲歐美國家民衆更看重自由選擇,反對強制佩戴口罩、拒絕接種苗 [4]。美國多家媒體報道了疫情管控期間,各地警察不積極執行州政府頒佈的口罩令。幫民衆疫苗接種的美國消防隊員也有不少強制接種,一位華盛頓州的消防員地區工會主席接受採訪說,“我們支持疫苗、也支持公共安全,我們只是反對強制執行。” [5]

在一開始就控制住病毒傳播的是被英國議會報告稱爲 “果斷而堅決” 的東方模式。不只是中國,新加坡、越南、韓國、澳大利亞等地都在疫情暴發之初啓動嚴格管制,暫停大部分經濟活動、追蹤並隔離感染者。爲了讓國民少一些動力逃避隔離,韓國政府還會發放每人每天數萬元韓幣(數百元人民幣)的隔離補貼。

作爲政體和英國類似的英聯邦成員國,澳大利亞隨時根據疫情變化封控城市、切斷跨洲和跨城旅行。墨爾本市一度封鎖 200 多天,最嚴的時候居民每日只能出門 1 小時、不超過 3 英裏、晚間嚴禁外出。

《柳葉刀》今年 4 月發佈的一篇論文研究了 177 個國家對抗新冠病毒的得失,發現一個國家人與人、民衆與政府的信任越高,防疫措施越能得到支持、疫苗接種率會更高 [6]。

成功的管控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代價,無法永遠持續。據新加坡貿工部統計,2020 年新加坡嚴格封控了兩個月,經濟損失約 110 億美元(748 億元人民幣)。經濟學家估算,澳大利亞封控悉尼區域,每週會損失 10 億澳元(約 48 億元人民幣)。越南嚴格封鎖胡志明市,導致 2021 年三季度 GDP 同比下跌 6%。

2021 年下半年開始,疫苗接種率提高,原本採取嚴格封控的國家大多都主動或被動調整策略,嘗試與病毒共存。宣佈放鬆管制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電視講話說,政府 “必須衡量嚴格的防疫措施對企業和經濟的衝擊,以及對孩童學習或是年輕人、家庭和社羣之間的互動交流造成的影響。”

新加坡 2021 年 8 月提出共存方案,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進一步放鬆新冠檢測、人羣聚集和入境限制:

  • “預備階段”,接種疫苗、繼續封控;
  • 疫苗接種率達到 70% 、感染不暴發,進入 “過渡階段 A”;
  • 疫苗接種率達到 80%、情況穩定,醫療系統沒有壓力,進入 “過渡階段 B”;
  • 情況穩定後考慮進入到 “對新冠有抵抗力的階段”,與新冠共存。

儘可能多地讓老年人打疫苗,是安全開放的前提

越南也是東方模式的代表,新冠早期,病毒一旦有大範圍傳播趨勢,越南政府就迅速封鎖一片區域,關停餐廳等商業場所,大範圍核酸檢測。

封控效果好的一個結果是,大多數居民沒有切實感受到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可能不願接種疫苗,而且國家也沒有充足的動力推動疫苗接種。到 2021 年 7 月初,越南完全接種疫苗的人還不足 0.3%,這時美國和英國都超過了 50%。

此時,致病能力比原始毒株更強的德爾塔毒株在胡志明市擴散開來。爲了儘可能遏制病毒,越南政府甚至調動軍隊入城戒嚴,禁止民衆在下午 6 點後外出。可結果並不理想,之後兩個月, 越南新冠病死率長期維持在 3% 以上。與此同時,越南三季度 GDP 同比下跌 6%。

越南政府在 10 月頒佈第 128 號決議,將防疫政策從 “嚴格防疫” 轉爲 “安全適應、靈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如何應對疫情的決策權交給各個省份,當地官員可以根據疫情狀況、疫苗接種率和救助新冠感染者的資源等因素自主決定。

之後,越南不再及時公佈死亡數據。《經濟學人》根據人類死亡數據庫(Human Mortality Database)、世界死亡數據(World Mortality Dataset)等數據綜合推算,越南新冠期間累積超額死亡人數佔人口比例至少比韓國高出一倍,甚至可能超過英國。

一般認爲,一個國家或區域疫苗接種率達到 70% 就可以達到羣體免疫,阻斷傳染病傳播。免疫學博士尤拉·比斯(Eula Biss)在《免疫》一書中寫道,應當先讓青壯年接種疫苗,他們較少出現不良反應,打了疫苗可以阻斷病毒傳播,從而保護免疫力弱的人——比如年長者、幼兒或者孕婦。

2021 年上半年,拿到疫苗的國家幾乎都在推動居民接種,寄希望於早點達到羣體免疫。但到了那年年中,德爾塔毒株流行,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也會被感染,不再能徹底阻斷病毒傳播。疫苗的作用變成了減少感染者患重症或死亡。

接種疫苗的邏輯開始發生變化,需要儘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特別是讓免疫力弱的老年人接種。同期開始考慮從封控轉向共存的國家,幾乎都將封控放開程度與高疫苗接種率掛鉤。

新加坡 2021 年 8 月提出共存方案,70% 接種率是行動的起點。類似的,2021 年 10 月開始推進共存的澳大利亞,也將共存的第一個疫苗接種率目標設定爲 70%。

德爾塔毒株大流行之後,越南政府同時與全球 90 多個國家聯繫購買疫苗,並推出抵稅政策,號召企業和富人捐款買疫苗。再加上身邊發生的大批傷亡,越南的疫苗接種率不到半年就從 0.3% 升至 70%。

許多國家通過強制措施,盡力推高疫苗接種率。澳大利亞規定,16 歲以上公民,沒有特殊情況,不完全接種疫苗不能進入餐廳、體育館、醫院等公共場所。韓國同樣給不接種疫苗的人大量的限制,年齡下限一度降低到 12 歲,並積極號召各種民間團隊一起推動疫苗接種。

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疫苗接種險,如果接種疫苗後身體出現問題,將賠付現金。到 2021 年底,新加坡政府爲進一步推動民衆接種疫苗,只有接種過疫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才能得到免費治療。

新加坡還採取許多方法動員老年人接種疫苗,比如用潮汕話在電視上打廣告、讓小朋友勸說家裏老人、請政府官員或醫生上門科普。根據新加坡衛生部數據,到 2021 年年中,新加坡 60 歲以上老人疫苗接種速度,幾乎跟青壯年同步。

在奧密克戎毒株流行前,新加坡、韓國整體的疫苗接種率都超過了 80%。相比之下,研發出新冠疫苗的美國,接種率還不到 70%。

疫苗沒能抵抗奧密克戎感染大量人,但的確起到了保護效果。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年 11 月覆盤新冠大流行時說,疫苗極大程度地降低了病死率 [7]。

現在已經有大量數據證明,青壯年感染奧密克戎後大多不會出現重症,死亡集中在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一項針對中國香港今年奧密克戎流行(1 月 6 日至 3 月 21 日)的研究發現,6000 死亡病例中 96% 年齡大於 60 歲,70% 未接種疫苗 [8]。

類似的,今年 9 月,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在《柳葉刀》發表關於老年人接種疫苗與新冠死亡的研究顯示,上海疫情暴發期間,90% 以上新冠相關死亡是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 [9]。

放開封控後,醫療體系會承受巨大壓力,需要準備的不只是病牀

韓國在 2015 年經歷了一種更致命的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暴發。吸取教訓的韓國政府和民衆維持了近兩年的嚴格封控,比新加坡、澳大利亞更晚推出開放計劃。

疫苗接種率超過 75% 後,韓國在去年 11 月準備開放,也相對謹慎:到 2 月前,咖啡店、餐廳等商業設施還只能營業到晚上 10 點,一桌不得超過 6 人,進店要查疫苗接種憑證,外出必須戴口罩等。

2 月,奧密克戎爆發時,韓國衛生部有了一套應對方案:

繼續接種疫苗(到 2022 年 1 月底,超過 85% 民衆完全接種疫苗);

政府統一調度、分配病牀資源,劃撥近 3000 家醫療機構爲感染者提供診療服務,其他醫院救治別的病患,減少感染風險;

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後確診,以居家隔離爲主,避免擠兌醫療資源;

20% 的醫療機構專門負責 60 歲以上老人和 50 歲以上有基礎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每天兩次監測,如果病情惡化就轉送定點醫院的負壓病房。

韓國衛生部稱,這套方案可以應對每天新增 21.7 萬個確診病例——相當於每天感染 0.4% 的人口。

但感染速度超過了韓國衛生部的預期,一度每天新增 60 萬確診病例、每天感染 1.2% 的韓國人。

因爲前兩年應對得當,新冠病毒造成的傷亡更少,彭博社對韓國很有信心,還把它當成防範新冠病毒的先進表率,撰文《一個國家每天新增 60 萬病例,但依然戰勝了新冠》 [10]。

就在同一天,韓國最大的新聞機構《中央日報》發佈疫情簡報說,“我們看不到隧道盡頭有任何光亮。” 這時,首爾各大醫院太平間已經沒有多餘的存放屍體的冰櫃。殯儀館延長了營業時間、棺材供不應求,火葬場超負荷運轉 [11]。

暴漲的感染浪潮將韓國的醫療體系逼到極限,率先撐不住的是新冠檢測確診系統。到 3 月 14 日,韓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連續一個星期保持在 30 萬以上,政府放寬新冠確診標準,不再要求核酸,改爲抗原陽性、醫生確認後就確診,開始居家隔離,再根據症狀拿藥。用於緩解咳嗽和退燒的藥一度短缺。

然後是指定的救助病牀和醫護人員不夠用了。韓國衛生部門不再奢望優先保障老弱患者,要求醫院儘可能騰出來病牀救治重症患者:有基礎疾病感染了新冠的患者、在醫院感染新冠的患者,只要症狀不嚴重,優先轉移到普通病房,等發生重症再救治。

韓國軍隊派出數百名軍醫參與救援。醫院把醫護人員感染新冠後居家隔離時間縮短到 5 天,藥劑師隔離時間壓縮到 3 天。而按照韓國政府規定,居民確診新冠後,需要在家隔離 7 天。當醫護人員不夠的時候,只能冒着院內感染的風險。

大面積的感染推高韓國的死亡人數。根據韓國政府統計數據,今年 3 月,韓國新冠死亡 8000 多人,跟它前兩年新冠死亡人數相當。由於政府調用大量醫療資源應對新冠,也影響了其他病人的救治。根據《經濟學人》估算,今年 3 月,韓國超額死亡 1.3 萬人。韓國延世大學醫學教授金泳三(Kim Young-sam)今年 9 月在一場研討會上覆盤超額死亡過高時說,韓國政府調動醫院重症監護病牀應對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導致非新冠病毒感染者可以使用重症監護病房數量下降,“剝奪了他們接受治療的機會” [12]。根據韓國衛生部報告,截至 3 月底,韓國調用 1 萬多家醫療機構應對新冠感染,是當初估計數量的 3 倍。

奧密克戎大流行之初,韓國衛生部門不僅沒有打算收緊措施,認爲大感染是新冠從流行病轉向地方病的必經之路,“封控阻止傳播的效率很低”。到了 3 月初,疫情愈發嚴重時,韓國政府響應中小企業主的訴求,進一步放鬆了管制,營業時間可以延長到 11 點,進店不再查疫苗接種憑證,一桌人數增加到 8 人等。

韓國翰林大學教授李在甲(Lee Jae-gap)覆盤時認爲,在奧密克戎浪潮中,政府的錯誤反應加速了疫情的蔓延,超出了 “可控水平”,增加了危害 [13]。

相比之下,不論是澳大利亞還是新加坡,都在奧密克戎流行期間收緊了此前有所放鬆的管控措施,儘可能限制傳播,“拉平(感染)曲線”。奧密克戎毒株流行前,新加坡已經決定允許輕症居家隔離。而等到奧密克戎剛流行時,新加坡立即要求所有感染者集中隔離,確定奧密克戎沒有更高的風險之後,才恢復到居家隔離的模式。春節期間,新加坡仍保持相對嚴格的管控措施,儘可能避免擴大傳染。

謹慎地放開,幫助新加坡削減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暴增對醫療系統的衝擊。根據新加坡政府發佈的超額死亡報告,2020 年初到今年 6 月底,新加坡沒有因爲醫療擠兌造成超額死亡,幾乎都是因爲新冠死亡或新冠加重原本的病情死亡。

後遺症主要不在人體

奧密克戎毒株仍然在進化,但沒有反覆引發感染潮。

去年 11 月發現至今,進化出的大面積傳播的都有 5 種,比之前所有的變異毒株都多,今年冬天正在流行已經不再是上半年席捲上海的奧密克戎 BA.5,而是奧密克戎 BQ.1,但它並沒有引發新的感染浪潮,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個國家對未來發展樂觀的原因之一。

今年 9 月,奧密克戎毒株傳遍了整個世界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聞發佈會上說,“終點就在眼前”。

防禦還在繼續。已經宣佈新冠大流行結束的美國,今年 9 月推出新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重點關注 50 歲以上的人羣,還讓各類協會和民間團體——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宗教組織等——參與其中,動員居民接種疫苗。

第三針疫苗是多數國家公共衛生部門的重要任務。現在許多國家爲了應對冬季可能會出現的感染高峯,已經開始倡導居民接種第四針疫苗。

老人們接種完了,新加坡現在將疫苗接種的重心放到了免疫力同樣弱的兒童和青少年羣體。10 月 25 日開始,新加坡開始推動六個月到四歲的兒童接種新冠疫苗,5 到 11 歲的少年接種加強針。但正常生活已經基本恢復。最近幾個月去新加坡的人已經不再需要核酸或者抗原測試,日常只能從公共交通上的口罩感受到新冠病毒的存在。

與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德爾塔毒株相比,奧密克戎毒株的後遺症(醫學領域稱爲 Long COVID)帶來的傷害更小了。

今年 6 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在《柳葉刀》雜誌發表第一篇經過同行評審的奧密克戎後遺症研究,他們分析了 5.6 萬名奧密克戎流行時的確診病例,其中 4.5% 核酸檢測變成陰性後,心悸、疼痛、疲勞等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而德爾塔毒株流行時確診的 4.1 萬人中,這一比例爲 10.8% [14]。

這是第一份針對奧密克戎變種的權威後遺症研究,此前很多後遺症描述都關於致病性更強的早期變種,尤其是 2020 年的患者,他們往往沒有接種疫苗,缺乏保護。

後遺症也不是永久存在的。今年11月,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通過問卷調查3.1萬有新冠後遺症的病例6-18個月的情況,超過70%的病例隨着時間推移完全康復或部分康復 [15]。

實際後遺症可能更輕微,因爲目前的所有新冠後遺症研究蒐集症狀都來自感染者的主觀描述,沒有醫生診斷。而當下,一個人即便真的感到疲勞,也不一定和新冠病毒感染相關。

此外,約半數奧密克戎患者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曾被感染。今年 8 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機構的研究者對比血清抗體,找到了 210 名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人,發現他們中有 56% 的人不知道自己感染過新冠病毒。這些完全無症狀的患者往往不被後遺症研究有效覆蓋 [16]。

新冠病毒流行期間,政府封控和民衆自主縮減消費都讓各行各業承擔了巨大損失。因此,各國都推出了針對疫情的經濟刺激計劃,幫儘可能多的企業渡過難關。

美國國會前所未見地批了 5 萬億美元:8350 億美元專門爲中小企業支付員工薪資、8170 億美元發給個人鼓勵消費、6780 億美元失業補助、1560 億美元補助醫療機構、800 億美元救助航空公司……

到 2022 年 11 月,美國勞動力缺口維持在 1000 萬人水平。此時距離奧密克戎感染高峯已經過去 10 個月、距離拜登政府宣佈大流行結束過去 2 個月。根據哈佛、耶魯、斯坦福研究人員發佈的論文,九成以上的美國人在調研中表示自己已經不擔心感染風險。

根據美國普查局 11 月的調查數據,大部分缺口和新冠病毒相關。其中有 166 萬人因爲自己被新冠感染或需要照顧新冠病人而不去工作,有 156 萬人擔心感染或自己傳播病毒不去上班。而近 350 萬人則是因爲新冠失去了工作——自己所在公司在新冠期間裁員、倒閉或暫停營業。

美國已經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其他國家沒有美元這樣強勢的貨幣作爲依靠,很難給市場和國民以同等力度的經濟支持。

嚴格封控的去年三季度,越南 GDP 同比下跌 6%。每 1% 的經濟下滑就是上萬家企業倒閉、上百萬人失去工作。據越南官方統計數據,僅僅 2021 年上半年有 7 萬家企業倒閉,同比增加 24.9%,相當於每天關門 400 家,同期上百萬適齡人員失去收入來源。

經濟運轉依賴的主體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企業。建立一個企業非常不容易,如果大量企業在病毒大流行期間倒閉,疫情後的經濟恢復也會變得艱難。

身體康復後,人們掃除這三年的影響,迴歸正常的努力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