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中信證券:能源革命浪潮起,核能產業再騰飛

格隆匯 08-14 08:5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唐川林 李超等

核能作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22年核電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佔比僅為5.0%,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着近年來核電項目建設加速獲准,我國核能產業鏈有望進入景氣週期。我們預計2025年我國核電產業新開工項目投資規模為2310億元,加上存量開工項目後預計將達到4000億元。我們看好核能產業鏈發展並建議重點關注工程建設、設備與材料、技術與服務三大核心環節的投資機會。

核能是近年來加速發展的一種清潔能源。

全球核電發展已歷時70餘年,自2020年9月22日習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後,我國核電事業進入發展高峯期,機組核准數量明顯增加。今年以來核電產業從審批到交付、裝機等各環節均實現提速,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22年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177.9億千瓦時,同比上升2.5%,若與煤電比較,相當於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7萬噸。

核能發展具有極強的必然性和確定性。

根據全球各主要核能大國出台的核能發展相關政策,整體方向均是積極發展並擴大核能應用和發電佔比。根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3》(英國能源研究所發佈),2022年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核能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佔比基本超過10%,法國更是達到63.0%,而我國僅有4.7%,核電佔比的提升空間巨大。此外,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和其他清潔能源相比,核能在投資規模效應、平準化度電成本、設計使用壽命、運行穩定性等方面均具備較強的優勢。

核能全產業鏈解析:

2021年是我國核能發展的新起點,核能科技創新換擋加速:大型先進壓水堆“國和一號”在設備材料自主化、三代核電標準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相繼投入商運,關鍵設備自主化研製取得突破,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球在反應堆規模化商用的主流技術方案是輕水堆核電的持續改進和批量建設,預計未來我國核能主要的投資機會也將集中於該領域。從核電全週期造價成本來看,設備購置費佔建成價的39%,費用佔比最高,其次是建築安裝工程費,佔比28%,兩項費用之和即為工程費用。

我國核能產業市場規模將高速增長。經測算,我們得到下述結論:

1)預計2023-2030年我國將新增核准機組80台,平均每年新核准及開工10台機組;

2)預計2023-2030年我國新增核電裝機量為96GW,累計裝機量達到153GW;

3)預計2025年我國核電新開工投資規模將達到2310億元,加上存量開工項目後有望達到4000億元的投資規模。

新開工和設備交付週期來臨,工程建設、設備與材料、技術與服務作為核電投資三大主要領域預計將整體受益。

風險因素:

核能項目審批不及預期、交付週期延遲、行業回款資金不及預期、技術開發不及預期、核能在其他綜合利用領域推進不及預期等。

投資策略:

核能作為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當前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佔比僅為5%,遠低於全球核電大國水平。近年來隨着新機組項目核准加速,核能產業鏈各生產環節有望進入密集交付週期,我們看好核能行業的投資機會。建議重點關注三條核心主線:1)核電設備和材料方面;2)核電工程建設方面,近年來核電建設市場規模維持高速增長;3)核電技術和服務方面。首次覆蓋核能行業,給予“強於大市”評級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3年8月13日發佈的《核能深度報吿系列一核能專題:能源革命浪潮起,核能產業再騰飛》報吿,報吿分析師:唐川林S1010519060002、李超S1010520010001、敖翀S1010515020001、王喆S1010513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