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上美集團提交赴港上市申請,手握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多品牌,國貨美妝龍頭再添一員

uSMART盈立智投 01-18 08:32

原標題:上美集團提交赴港上市申請,手握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多品牌,國貨美妝龍頭再添一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藝藝 杭州報道

又一國貨美妝龍頭開啓資本市場之路。

1月17日,港交所官網披露,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美集團”)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啓動赴港上市申請。

上美集團擁有近20年的運營歷史,旗下包括“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多個品牌。招股書顯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上美集團是唯一擁有兩個護膚品牌(“韓束”、“一葉子”)年零售額超過人民幣20億元的國貨化妝品公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公司自2015年至2020年連續六年按零售額計,位列國貨品牌企業前五名。根據同一份報告,最新數據是,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上美集團在國內國貨品牌護膚品零售額排名前三,在國貨品牌母嬰護理產品排名第一,及在國貨品牌面膜產品排名第一。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上美集團分別實現收益28.74億元、33.8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7.6%,2021年前三季度收益達到25.9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7%。

此外,2019年-2020年,上美集團經調整利潤分別爲1.14億元和2.65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的經調整利潤達到2.8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3%。

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爲三大核心品牌

作爲一家多品牌國貨美妝企業,上美集團主營護膚、面膜、母嬰、洗護等品類,旗下擁有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多個品牌。

其中,上美集團於2003年推出“韓束”,定位科學抗衰,專研亞洲肌膚之美的首選品牌,擁有廣泛的目標客戶羣,包括25歲至40歲女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韓束的零售額爲29億元。

此外,上美集團於2014年推出“一葉子”,定位爲修護肌膚屏障,探索天然植物純淨之美,針對18至35歲的年輕女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一葉子的零售額超過22億元。

此後,上美集團於2015年推出“紅色小象”,定位適合中國嬰童肌膚的專業母嬰護理品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紅色小象的零售額突破15億元。

而從業績貢獻來看,上美集團目前收益主要來自這三個品牌,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分別合計貢獻公司總收益的86.6%、91.8%及91.1%。

上美集團表示,公司持續佈局多品牌發展戰略,除了“韓束”、“一葉子”、 “紅色小象”等核心品牌,還在多個有前景的細分市場積極部署,包括敏感肌護理、專研固發洗護、嬰童及孕婦敏感肌功效護膚品、高端抗衰市場等。

爲應對持續變化的市場需求,上美集團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推出高肌能 、安彌兒及極方,並積極拓展敏感護膚、中高端孕期護膚和護髮產品類別的細分賽道,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籌備中的品牌有三個,預計2022年推出,分別是安敏優、一頁以及山田耕作。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上美集團自主研發產品佔總收益貢獻的97%以上。

上美集團表示,自2003年以來,公司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在中國上海和日本神戶建立兩大科研中心。

而在研發投入方面,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上美集團分別產生研發開支8.29億元、7.74億元及7.17億元,分別佔收益的2.9%、2.3%及2.8%。

此外,上美集團組建了由七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其均曾在國際化妝品集團擔任高級研發職務,在化妝品領域平均工作經驗超30年。截至2021年9月30日,上美集團研發團隊共有227人。

線上渠道貢獻半壁江山

從渠道來看,上美集團稱,已發展多渠道銷售和全媒體營銷佈局,覆蓋多個線上和線下渠道。

在線下渠道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上美集團已與屈臣氏(其4000多家門店)及557家線下分銷商合作,覆蓋全中國所有省、市和自治區。

在線上渠道方面,上美集團除了與天貓及京東等主要電商平臺長期合作,還積極發掘抖音及快手等新興媒體平臺中的新增長潛力。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上美集團的線上銷售額分別爲15.05億元、25.43億元、18.93億元,分別約佔公司同期總收益的52.4%、75.2%及72.9%。

此外,截止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線上零售額位居國貨品牌企業前三。

招股書顯示,上美集團此次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品牌建設,將進一步貫徹多品牌戰略,鞏固升級主品牌,打造新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提升研發能力,保持品牌的持續創新;加強生產及供應鏈能力;增加銷售網絡的廣度和深度;改善數字化及信息基礎設施等。

(作者:朱藝藝 編輯:朱益民)

責任編輯:張海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