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中金:中概股回歸,回顧與展望

uSMART盈立智投 04-08 16:5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中金點睛,作者:王漢峯,劉剛

近期外圍針對中概股舉措的最新進展以及部分機構倉位調整引發的劇烈動盪使得中概股市場再度成爲關注焦點。與此同時,中概股回港股上市熱度不減,僅3月份就有嗶哩嗶哩、百度和汽車之家三家公司迴歸港股今。日,中國最大的在線旅遊平臺攜程集團正式招股。

中概股市場概況:中資公司重要組成部分,新經濟佔主導

美國中概股是中國上市公司特別是海外中資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萬得資訊統計,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不含主上市地爲香港的國企)共有263家,市值1.62萬億美元,佔整體中資公司的約9%,佔海外中資股的~29%。集中於互聯網、教育、科技等新經濟行業。儘管面臨複雜環境,中概股赴美上市依然活躍,2021年初至今已有20家公司上市,融資42億美元。

回歸現狀及影響:回歸13家,香港部分佔16.6%;強化港股新經濟地位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來,已有13只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時通過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實現迴歸,集中在消費、信息科技、醫療保健領域。目前看節奏上還在不斷加速。通過分析已回歸13家公司,我們發現以下特徵和影響:1)份額:已有相當部分的股份轉換到港股交易,我們測算香港部分交易市值爲1.31萬億港幣,佔整體市值的16.6%,其中阿里和京東已達到21%和17%。2)成交:多數公司在香港的成交佔比都要高於其在香港的市值和股份佔比,整體達18%,這表明港股部分的成交換手相對更爲活躍。3)股價:二次上市後股價並沒有明顯重估,且港美價差長期看也基本可以忽略。4)影響:帶頭和聚集效應強化港股市場作爲新經濟橋頭堡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前景展望:外部壓力、制度便利和聚集效應將共同推動更多中概股回歸

一方面,儘管並非眼前風險,但外部壓力不斷增加會促使更多中概股從長遠角度選擇回歸作爲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考慮到較低的回歸成本。另一方面,港交所也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歡迎中概股公司回歸,近期新的諮詢程序顯示還可能進一步放寬對非新經濟公司二次上市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回歸後的正反饋效應,例如“新經濟”聚集和示範效應、對公司運營更加熟悉的投資者羣體,以及更高的成交活躍度,也都成爲更多中概股選擇回歸的理由。根據當前港交所的上市規則,我們在正文中篩選當前符合回歸條件的中概股公司約有19家,潛在符合條件的公司可能更多。

基準指數與港股通:納入條件、前景與資金測算

納入重要基準指數和港股通不僅意味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也會帶來相應的資金流入。具體來看,1)恆生和國企指數:目前已經可以納入,且最新恆指優化中進一步上調權重上限至8%、提高行業代表性和縮短IPO納入時間等措施都或使更多龍頭中概股有機會被納入、並帶來被動資金流入(追蹤恆指和國企指數ETF規模分別爲211億和50億美元);2)恆生科技指數:作爲新經濟風向標,有較強代表性,目前也可以納入。成分股固定30只且權重上限8%,ETF追蹤規模43億美元;3)港股通:目前主要二次上市中概股基本符合已有指數條件和技術門檻(如恆生綜合指數成分股、以及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時間和規模等等),但何時以及是否納入還面臨不確定性。如果後續可以納入的話,假設中概股與已在港股通範圍內可比公司的南下持股比例基本相當的話,我們測算整體13只中概股潛在資金流入或將達到905億港幣,以阿里和京東爲例分別或達到644和114億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