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馬斯克剛走,“狠人”黃仁勳要來了

馬斯克剛走,另一位全球商業明星即將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

知情人士透露,英偉達CEO黃仁勳將於本月前往中國大陸。騰訊、字節跳動、理想汽車、比亞迪、小米……黃仁勳行程上的企業名單,預示着這將是一個緊湊且不輕鬆的旅程。

黃仁勳這些天一直忙於顛覆科技界對AI的認知。

5月29日,在COMPUTEX 2023的演講臺上,他一如既往地穿着皮衣、黑褲,臉上帶着標誌性笑容,帶來了多個英偉達的“重磅炸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稱作“巨型GPU”的GH200芯片已全面投產。

硬件之外,英偉達還推出了爲遊戲開發代工AI模型的服務。在此之前,英偉達已經針對語言大模型、視覺、藥物研發三個場景推出定製大模型代工的雲服務產品。

演講結束後,黃仁勳又馬不停蹄趕到聯發科的發佈會現場,與聯發科CEO蔡力行一道宣佈兩家公司將合作開發汽車座艙芯片。

這位今年剛滿60歲的“AI教父”,正在成爲全球科技圈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5月25日,英偉達收盤暴漲24%,一天漲出了一個阿里巴巴;美東時間5月30日,英偉達開盤即漲超4%,達405.93美元/股,總市值正式突破1萬億美元。這意味着黃仁勳成爲歷史上第一個觸達萬億美元的華人企業家,英偉達也成爲歷史上第一個萬億美元的芯片公司。

黃仁勳的底氣,得益於ChatGPT在全球席捲起的AI大模型浪潮。在全球大模型軍備競賽之下,底層算力需求暴增,掌握着算力的黃仁勳和英偉達作爲“軍火商”,成爲這場“百模大戰”的最大贏家。

算力、算法和數據構成了AI時代的三要素,算力又是電力般的基礎設施,有多少枚GPU,有多少算力,成爲外界評估大模型研發和創業成敗的關鍵。GPU是ChatGPT訓練和部署的核心部件,英偉達在GPU領域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據評估,一個ChatGPT跑起來,需要一萬枚英偉達A100芯片。

16歲考入大學,30歲創辦自己的IT公司,36歲公司上市,創業30年公司躋身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仍穩坐CEO位置……黃仁勳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但黃仁勳和英偉達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

在5月27日臺灣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中,黃仁勳提及,創業時期,英偉達一路磕磕絆絆,好幾次險些瀕臨倒閉;英偉達上市之後,股價也曾一度跌到只有6美元。讓英偉達多次起死回生、多次精準踩中時代風口的,並非天降幸運,而是黃仁勳一直保持的創業者思維——即便公司做到龍頭地位,他也從未有一刻鬆懈過。

作爲“硅谷最好鬥的華人”,黃仁勳的人生里只有四件事情十分重要:工作、思考、幫助別人以及創造。黃仁勳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記住,我們離倒閉只有30天”,以此來激發員工的戰鬥力。

“說話很有力氣,感覺可以從早到晚說個不停。”這是英偉達員工對黃仁勳的普遍印象。可貴的是,作爲一名管理者,他每天都要看文件到深夜,睡得很少。而且他對翻譯的要求非常高,助手翻完的資料他都會親自驗證。

據黃仁勳的手下透露:“黃仁勳自己還會讀很多論文,是大公司老闆里面對新技術細節瞭解最深的。他會管第一線的工程師,給他們佈置任務,檢查進度。要求任何可能會阻礙進度的事情需要第一時間跟他彙報。”

黃仁勳曾說:“作爲一家公司,作爲一個企業家,你必須非常渴望成功,程度更甚於你的對手渴望你死掉。”所以,不論是元宇宙、加密貨幣還是AI,這些風靡科技熱潮黃仁勳一個都沒有落下。

時勢並不會造出毫無準備的英雄,與其說黃仁勳踩中了風口,倒不如說風口撞上了黃仁勳。

野心不止“軍火商”

接近黃仁勳的人,將其評價爲“一個狠人”。

作爲芯片巨頭的一把手,黃仁勳事事都力爭做到親力親爲,很多英偉達的合作事務都是黃仁勳親自去洽談。英偉達與本輪生成式AI浪潮的淵源,就是黃仁勳在2016年親自播下的種子。

彼時,OpenAI剛剛創立,黃仁勳親自去OpenAI交流並捐贈了一臺搭載有8顆P100芯片的DGX-1,那是英偉達當時最強的浮點運算GPU。黃仁勳今年還談及,英偉達AI超級計算機DGX是大模型背後的引擎,他曾親手將全球首款DGX交給了OpenAI。

在這臺設備的助力下,六年後,OpenAI推出ChatGPT,並實現GPT從3.5向4.0的創新迭代,本需要一年的訓練時間,也被壓縮到短短一個月。黃仁勳見證了這個初創公司一路的成長,作爲芯片供應商的英偉達也藉此搭載上高速發展的AIGC浪潮。

“AI的iPhone時刻已經來臨。”年初至今,黃仁勳反覆提及這句話,他認爲生成式AI將重塑幾乎所有行業。在這個決勝時刻,英偉達想做的角色不僅僅是提供芯片的“軍火商”,它更大的野心,是AI的技術基礎設施。

在COMPUTEX 2023大會上,黃仁勳帶來了一批與AI相關的最新產品和服務。

名爲DGX GH200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器,被視作突破ChatGPT類產品算力限制的技術引擎,預計微軟、Meta、谷歌雲等科技巨頭將獲得首批訪問權。黃仁勳透露,DGX GH200把256塊GH200 Grace Hopper超級芯片整合至一起,該芯片已全面投產。

不止是芯片,黃仁勳希望利用生成式AI,通過雲部署的方式觸及更多中小企業,不斷擴大AI算力的服務市場。今年3月,英偉達發佈了AI雲服務DGX Cloud,通過雲廠商平臺,向用戶提供訓練生成式AI大模型及其他AI應用的算力月租服務,“使用一個瀏覽器,英偉達的AI算力就可以接入每家公司”。

黃仁勳還展示了多個全新的生成式AI應用。此外,英偉達將提供一項遊戲定製人工智能模型代工服務,即Avatar Cloud Engine(ACE)for Games。在大熱的汽車領域,英偉達也有所涉足。

黃仁勳表示:“在下個十年,我們的產業將使用新型AI電腦取代價值上兆美元的傳統電腦。”未來,不具備AI專業的企業和人才將會落後。因爲新的AI技術將會改變行業格局,影響企業的每一項工作。

黃仁勳創業故事

黃仁勳的創業詮釋了一家公司如何主動培育一個利基市場,矢志不渝做大以及如何利用時代大潮造勢。他與英偉達的成長是中國人傳統所說的“時”與“勢”的完美註腳。

1993年,黃仁勳和克里斯·馬拉喬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目前是英偉達高級技術官)、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2003年退休)聯合創立了英偉達。他們瞄準的領域是圖形處理。

這個領域並不是當時市場的主流。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如日中天的英特爾和AMD在個人電腦微處理器方向展開爭奪,利用x86系統,英特爾完全統治了CPU爲核心的微處理器行業。但英特爾的芯片帝國並沒有壟斷圖形處理行業,這讓英偉達有機會培育這個市場,並且生存下來。

正如在市場的邊緣創新一樣,英偉達誕生的地理位置也頗有隱喻。它沒有誕生在加利福尼亞硅谷的帕洛阿爾託咖啡館,而是在聖何塞市一個落後地區的丹尼快餐廳。

這與時代背景有關係。20世紀90年代,“無晶圓廠”革命席捲半導體行業,尤其是臺積電的崛起,加劇了離岸外包這一趨勢。幸好英偉達不需要建立自己的晶圓廠,否則在啓動階段就籌措不到必要的資金,要知道,90年代末期建設一個晶圓廠需要1億美元。英偉達的初創啓動資金僅爲4萬美元。

“我與臺積電的張忠謀先生會面,並開始一段持續25年的合作關係。”黃仁勳在臺灣大學演講時回憶。從誕生到今天,英偉達的芯片主要由臺積電製造。如果英偉達還要管理自己的晶圓廠,它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構建軟件生態系統。

2006年,英偉達意識到高速並行計算可以用於計算機圖形以外的用戶,發佈了CUDA(統一計算設備架構)軟件,該軟件允許GPU以標準編程語言進行編程,不需要任何圖形參考。

根據英偉達2017年的一項估計,爲了讓程序員而不僅僅是圖形專家使用英偉達的芯片,黃仁勳在這項軟件工程上花費了至少100億美元。黃仁勳贈送CUDA軟件,但該軟件只適用於英偉達的芯片。

一位芯片行業人士說,英偉達最強大的不是GPU等硬件,而是生態系統,每一家試圖進入圖形計算市場的廠商都要使用它的軟件,同時,爲了發揮最佳性能,廠商必須採購它的芯片。

但這個過程也相當艱難。黃仁勳在臺灣大學演講時提到了3個創業故事,分別是關於如何對待錯誤、如何學會堅持和何時放棄,這些品質塑造了英偉達這家公司。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成立初期。當時,英偉達推出了一款用於個人電腦遊戲的 3D圖形應用,並贏得了與SEGA建造遊戲主機的合約。但經過一年的開發,黃仁勳意識到英偉達設計的架構是錯誤策略,若SEGA退出合作且不付款,英偉達將面臨倒閉命運。黃仁勳說服了SEGA,全額支付費用,並研發出了新產品。

“我們坦誠面對錯誤、謙卑地尋求幫助,拯救英偉達的存續。這些特質對於最聰明、最成功的人而言,是最難養成的。”黃仁勳說。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07年。英偉達當時宣佈了CUDA GPU加速計算技術,但 CUDA的成本非常高,英偉達的利潤在多年來遭受巨大的打擊,市值僅僅維持在10億美元上下。多年的低迷表現,讓股東們對CUDA持懷疑態度,並希望專注於提高盈利能力。但英偉達堅持下來了。

黃仁勳說,我們爲AI發明了CUDA,這個旅程鍛造了我們的品格,承受痛苦和苦難,是在追求願景的路上的必經之痛。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2010年。英偉達從巨大的手機市場撤退,再創造一個不知道市場規模的機器人市場。現在,英偉達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的業務。

“‘撤退’對聰明且成功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然而,戰略性的撤退、犧牲、決定放棄什麼是成功的核心,非常關鍵的核心。”黃仁勳說。

硅谷的創業者和科學家都有自己的理論,比如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和CEO安迪·格魯夫,分別以“摩爾定律”和“顛覆性創新”聞名,AMD創始人和CEO傑瑞·桑德斯,則是硅谷最耀眼的推銷員。

不同於硅谷科學家的聰明,黃仁勳是個工程師,但他更是個典型的商業人才。黃仁勳身上帶有“格魯夫”的影子,只不過,他不是顛覆一個行業,而是開創一個行業。不同於西方式的理性與技術人格,黃仁勳更冒險,更敢於下賭注。

此前,黃仁勳在LSI Logic公司就職時,他在設計部門待了兩年後就要求調到銷售部門。“從工程部轉到銷售部,這是我曾經作出的最佳職業選擇,我逐漸學會了產品的設計開發如何與市場結合。因爲我意識到,消費者並不關心你從哪家商學院畢業,他們只關心一件事,你的產品對他有什麼好處。”他曾總結。

關鍵的中國市場

2013年,小米3發佈會上,黃仁勳特意飛到北京爲雷軍站臺,他用蹩腳的中文介紹英偉達,“因爲雷軍要求他講中文”。黃仁勳出生在中國臺灣,但9歲就到了美國生活和學習。

黃仁勳當時用中文介紹:“我們發明了GPU,我們的GPU是最快的,是最好的。”場下有人喊:“沒有之一。”

一位國內頂級科學家回憶,大概是2011年、2012年,黃仁勳自己也不知道GPU可以用來幹什麼。“他哪里有遠見?他當時如果說是人工智能,這都是騙子”,因爲當時的中國,所有人的精力都是在做手機,在移動互聯網上。但黃仁勳把GPU技術用到手機上,他給全世界的手機廠商做過芯片,當其他芯片企業都不願意這麼做的時候。

中國蓬勃向上的移動互聯網和手機市場,一段時間內成爲英偉達的現金牛,支撐英偉達走過最艱難的時候。一位自動駕駛行業人士也說,英偉達的車載智能芯片最大市場在中國,中國也提供了最豐富的場景探索。

黃仁勳和英偉達對中國市場難捨難離。

5月24日,黃仁勳再次表示,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對美國科技行業造成“巨大損害”。出口管制令使英偉達的“雙手被綁在背後”,無法在其最大市場之一銷售先進芯片。黃仁勳強調,中國約佔美國科技行業市場的三分之一,不可能被取代。

英偉達2023財年(2022年2月到2023年1月)財報顯示,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實現的營收,在整體全球市場營收中的佔比高達47%。黃仁勳當然不希望英偉達最爲重要的中國市場被剝奪。

目前,受限於美國政府的芯片禁令,英偉達的A100和最新的H100芯片已經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只能閹割部分性能,以“A800”和“H800”的產品形態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的巨頭公司BAT以及一批創業公司正在AI領域發起新一輪競賽,他們對GPU芯片數量的需求已經漲到了數十萬級別。有一些創業公司不得不租賃大公司的A100資源來研發自己的大模型。

國內大模型熱正在引發算力缺口,有市場需求就會有商業公司進入。

一位國內服務器廠商說,AIGC浪潮的興起對英偉達來說是個大風口,但同時也不能小覷後面的追趕者,大家也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也能夠找到相應的細分場景。不管是初創公司,還是大廠新投入的產品,不能說沒有機會,這是一個非常辯證的,也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時代。

5月30日,黃仁勳在臺北出席活動時說,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追趕能力。“我們自己必須要跑得非常快。”他說,“中國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相當龐大,所以你不能低估他們。”

雖然英偉達相關人士對《中國企業家》回覆,並不掌握高管的行程情況。但這個夏天,黃仁勳來到中國,在海峽那邊見完臺積電、富士康,又跑來見騰訊、字節跳動、小米等企業,可見他對中國市場的足夠重視。

芯片的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互爲因果,市場在哪里,芯片的最新技術進展需求就會誕生在哪里。AI大模型時代,英偉達再次進入高速狂飆時期。

不過,當一家商業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刻。英特爾統治了個人電腦微處理器和CPU,卻錯失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興起。看過英特爾的興衰成敗,黃仁勳應該心有慼慼焉。

但黃仁勳從來不畏懼科技浪潮,而是盡情享受。60歲的他,稱自己暫時還沒有退休的計劃,“再領導英偉達30到40年,直到90歲左右”,屆時會以機器人的形式繼續工作。

黃仁勳的前半生,一直沒有停歇。如他自己所說:“不論是爲了食物而奔跑,或不被他人當做食物而奔跑。你往往無法知道自己正處在哪一種情況,但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奔跑。”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