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手機業務難回暖、第二曲線要燒錢,小米壓力山大

無論造芯、造車還是造大模型,哪一條路都“錢途”未卜。

2023年,雷軍和小米,再次到了需要穿越低谷的時刻。

近期,小米發佈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手機、智能硬件、互聯網服務這三大主營板塊的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跌幅分別爲23.6%、13.6%和1.2%。

不過,受小米大力削減費用的影響,這一季度集團的利潤表現相對好看:經調整淨利潤轉正,同比增長13.1%至32億元。另由於小米提升了中高端手機的出貨比重,集團毛利率也創下了19.5%的新高。

但在市場看來,小米靠降本擠出而非開源獲得的利潤,或無法滿足集團對造芯、造車、造AI大模型這三大新業務的探索,以及它們對資金長期投入的巨大需求。

與此同時,小米慣用的“自研+投資”雙頭並進的發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導向了“轉型決心越強,市場越擔憂它能否承受得住”的局面。再對比行業和競爭者的發展勢頭,還有一個事實擺在小米麪前:小米在芯片、造車和大模型等風口上的探索進度,還是慢了。

在手機行業,小米的衝高系列尚未有iPhone式大單品出現,也就還沒站穩腳跟;芯片自研上則還沒能實現從影像、電池芯片到SoC芯片的關鍵性突破。

造車方面,雖然小米強調第一款車能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且一直在按照計劃進行,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變化飛快的背景下,小米反而顯得“按部就班”和保守起來,也更令人懷疑其產品競爭力、後發力是否足夠。

至於AI大模型的開發,目前國內外已是百花齊放、且有不少實際產品落地應用。但小米至今只宣佈了團隊的組建,以及與智能硬件生態結合的方向,市場還未瞭解到足夠的信息來判斷,小米能否承接住未來的挑戰。

如此看來,看似各個風口都想抓住的小米,正面臨着來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壓力。今年,雷軍怎麼帶小米再次穿越低谷?

01 手機業務難回暖,全球市場份額難保

小米交出了一份不算優秀的成績單。

財報顯示,自2022年全年,小米營收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滑之後,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營收的同比跌幅進一步擴大至18.91%,規模爲594.77億元,是近三年來的單季最低水平。

如此業績表現,主要是受到小米手機業務整體表現低迷的影響。

作爲基本盤業務,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營收佔集團總營收的比重常年在55%以上。2023年第一季度,該業務實現營收350億元,佔集團總收入比重爲58.8%,同比下滑23.6%。

具體來看,該季度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爲3040萬臺,同比下滑21.1%,出貨量爲近三年同期的最低值。其中,據海豚投研測算,中國市場同比下滑超200萬臺,印度市場同比下滑超300萬臺。

手機業務這一基本盤沒能穩住,或是受到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需求持續下降的影響。

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隨着智能手機和高刷屏、5G、全面屏、摺疊屏等元素的普及,行業中又尚未出現驅動消費者換機的重大創新,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年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至2.8億臺。又由於手機性能已是溢出狀態,這一發展瓶頸在短期內或難以得到改善。

而在小米看好的印度市場,小米出貨量的走低則尤其受到印度當局凍結資金、重要高管離職等的影響。

除此之外,本季度小米手機的出貨均價也同比下滑3.2%至1150元,這是由於小米正通過降價促銷等方式來清理存貨,且低價產品拉平了未成規模的高端手機所擡升的ASP。

從結果來看,小米的存貨已達到了近9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數值,這意味着公司的去存貨化已取得一定進展,未來或有利於高端化新品的推出和銷售。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提到,接下來手機業務的重點是提高中高端產品的比例,在規模和數量上拉開差距,顯現出規模效應。

小米手機業務未走通高端路的同時,小米的第二大支柱業務IoT也陷入增長頹勢。據財報顯示,該業務在本季度也延續了下滑的態勢:營收168億元,同比下滑13.6%。

究其原因,首先是在“手機xIoT”戰略的影響下,小米IoT業務的表現也受到了手機業務低迷的影響;其次,智能電視和筆記本電腦作爲小米的主要IoT產品,均價和出貨量都有所下滑,前者主要是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所致,後者則也受到了市場需求減弱、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

最後,小米的第三大業務板塊“互聯網服務”的營收同樣出現了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實現營收70億元,同比下滑1.2%。這是由於其最大組成部分廣告服務的業績出現了下滑:該季度廣告服務實現營收44億元,同比下滑2.2%,主要是受到整體廣告市場業績下滑的影響。

在主業務營收全面下滑的情況下,小米不得不通過削減開支來獲取利潤,以支撐起更多新業務的發展。

02 新業務都要燒錢,小米“省”出的利潤夠用嗎?

“增利不增收”,是小米此次一季度財報的顯著特點。

數據顯示,就在小米本季營收下滑的同時,其經調整淨利潤卻實現同比增長13.1%,錄得爲32億元。

由於本季出貨總規模並不大,利潤端的回升主要是因爲小米對經營費用進行了控制。當季,小米整體運營費用爲91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銷售以及推廣費用爲41億元,同比下降21.9%;管理費用爲11.4億元,同比下降8.8%。

小米2023年一季度的費用支出情況,圖源小米財報
小米2023年一季度的費用支出情況,圖源小米財報

小米集團副總裁、CFO林世偉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一季度小米成立了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兩個專業委員會,專注於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產品結構的改善則穩住了毛利率的表現。本季小米的毛利率爲19.5%,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爲11.2%,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是近6個季度以來的最高。

這背後是小米對國內市場中高端產品的出貨比重進行了提升:2023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高端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3%,ASP同比提高18%;其中在人民幣4000-5000元價位段的市佔率提升至24.1%。

由此看來,公司“規模與利潤並重”的新經營策略正在得到執行,在手機大盤下滑的形勢下,公司轉向更加註重“提質提效”和提升內部運營管理及決策的效率。正因毛利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擡高了利潤的表現。

不過,由於小米在造芯、汽車和大模型這三塊新業務上要花的錢還很多,在手機高端化的規模效應顯現之前,小米通過節省開支來擠出的資金並不一定夠用。

在芯片方面,手機廠商自研芯片,其成本高昂之處在於,如何在全球芯片產業已相當成熟的情況下,實現差異化的突破。對此小米選擇的是“自研+投資”雙線並進的方式。

自研成本上,IBS機構對各個工藝下芯片開發成本的分析顯示,從7nm到2nm,工藝越先進,開發成本越是直線上漲:如7nm需要2.486億美元,5nm需要4.487億美元,而到了2nm工藝的開發資金便是7.248億美元。

除了自研,小米還通過投資芯片公司來擴展造芯版圖。據IT桔子統計,2017年-2022年,小米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出手投資的事件高達112起,是七大互聯網企業中出手投資數量最多的企業。

來到今年,小米在芯片領域的投資還在繼續。其牽頭成立了一隻專注於芯片產業投資的新基金,首期認繳出資額爲90.30億元,有繼續擴大芯片投資版圖之勢。

在芯片領域加深投入的同時,小米還在造車上大筆花錢。

小米董事長雷軍曾表示會堅持小米汽車由小米100%持有,這也意味着小米集團將完完全全地爲汽車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全生命週期負責。

從2022、2023年財報上的數據來看,小米目前在造車領域的研發投入已接近50億元。另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小米還耗資20億元對汽車工業的上下遊企業進行併購或者投資。此外,截止目前,小米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達2300人。

在造芯、造車業務都承壓前行的情況下,小米在2023年又開啓了對AI大模型這一新風口的追趕。

從3月對外表示正在探索,到4月正式組建超1200人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在國內體量僅次於百度AI團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小米AI大模型也會與騰訊AI大模型側重社交、阿里AI大模型零售不同,將側重於和已有AIoT業務的融合。

在業內看來,小米已有豐富的AIoT應用場景,其與大模型結合將進一步增強智能家居的交互性。不過,AI產業仍未能突破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成本高居不下這一瓶頸。

國盛證券曾估算過,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爲140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型的語言模型來說,訓練成本介於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更直觀來看,若將ChatGPT部署到搜索中,服務器和網絡的總成本僅資本支出一項就將超過1000億美元。

正因小米在同時追逐造芯、造車和造大模型這三件大事,其在研發費用上依舊保持了較高的投入。該季度,小米投入研發費用41億元,同比增長17.7%;研發人員佔比已超過總員工數的50%。小米還預計,2023年全年的研發支出將達到200億元。

花錢多了,資金儲備就會大幅減少。截至一季度末,小米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262億元,相比起2021年剛宣佈造車時的1060億元已大幅縮水,在業內看來小米幾乎已是不留餘力地爲這些新業務提供資金。

總的來看,小米雖在一季度實現了久違的淨利潤的正增長,但由於降本而非開源的貢獻比較大,且造芯、造車、造大模型,已是小米寄予厚望的新增長曲線,沒有哪一塊是不燒錢的,小米並沒有到能鬆一口氣的時候。

03 今年,小米壓力山大

而在金錢之外,小米想再次成爲“站上風口的豬”,也還面臨着其他的挑戰。

挑戰不只來自於小米當前的業務表現,也來自於芯片、汽車、大模型等行業及其玩家的發展態勢。

這幾個賽道瞬息萬變,紅海里的拼盡全力想留下來、藍海中有人想迅速分得更多蛋糕,無論是哪一邊,都不會因爲小米轉變的動作和節奏而慢下來。

首先,在智能手機行業,小米麪臨的是市場大盤整體下滑、需要通過擴大高端手機銷量來帶動營收增長的局勢。不過,由於小米手機在高端產品的打造上還是有所欠缺,自研芯片也並未取得關鍵突破,小米目前在高端市場不算完全站穩了腳跟。

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4%,三星、蘋果兩個高端品牌的出貨量雖然也有所下滑,但由於均價高、降幅小,依舊佔據了全球智能手機超過96%的運營利潤。剩餘的4%才留給國內廠商爭奪。

也就是說,高端市場中三星和蘋果都有着較爲穩固的地位,能依託更高的價格來彌補利潤;國內廠商雖然鏖戰已久,但在衝高端方面還需繼續努力。

具體到小米來看,它主要依靠與徠卡在影像上進行合作來打造高端形象。這是華爲在2016年打造旗艦機時便走通的衝高路徑,但這同廠商側重打造遊戲手機或摺疊屏手機一樣,能打開的細分市場的規模始終是有限的。

由此看來,小米高端手機在外部的產品體驗上,還未有足夠吸引消費者大衆進行換機的創新出現,因此需要同時從內部性能和底層技術上尋求突破,進行芯片自研。

不過,小米目前除了研發出兩款電池管理芯片、一款影像芯片之外,尚未有能夠大規模應用的SoC芯片推出。這也就意味着,小米在難度更高的集成芯片領域,尚未積累到足夠的技術實力,也就還未能迎來自己的“iPhone時刻”。

小米手機高端化的前景並不明朗的同時,其跨界造車、形成新增長曲線的宏圖則顯得更加遙遠。

雷軍曾在2022年度演講中提及,1992年微軟Windows、Office進入中國市場,自己帶領金山團隊、花3年時間研發出全新的辦公系統“盤古”與之抗衡。彼時,互聯網還算新鮮事物,用3年來實現對風口的追趕,尚能安全過關。如今,雖說在雷軍看來汽車是“百年賽道”,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化已是日新月異。

從2021年3月雷軍正式宣佈小米造車,到今年3月的2年時間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從10%上下來到了35%,增長也越來越快。

增長的同時,行業競爭也日益加劇。從賽道來看,2021年一舉成長爲最大細分品類的A00級純電動車,在2022年便已經進入了飽和期,不少車企因利潤低直接停產相關低配車型,市場也大幅收縮。

從整體玩家來看,一邊是新能源銷量冠軍的頭銜在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亞迪之間來回跳動;另一邊則是威馬、恆馳、天際、愛馳等新勢力相繼掉隊,“蔚小理”也逐漸遇到了各自的瓶頸。

這背後,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下半場競爭的現狀,玩家們不僅卷技術和智能化,也卷極致性價比,哪一邊落下,在消費者心中的排位便會立刻下跌。

如此形勢下,雷軍此前關於小米汽車的認知開始變得“危險”起來。

“先確保做一款好車,一款能夠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在確保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雷軍曾如此介紹自己對小米第一款汽車的規劃。

可是,現在市場日新月異,雷軍基於當時的市場觀察,能否預判出全2024年量產時的汽車市場格局,進而打造出有足夠競爭力、而不只是趕上進度的產品,是一巨大挑戰。

雷軍還曾提及,“小米內部有一個基本的核心判斷,那就是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汽車決勝的關鍵點”。

這的確是符合趨勢的,但如今自動駕駛的“卷”已經體現在對"重感知”技術路線的追逐,和城市導航輔助駕駛追求量產上車、多地落地的比拼。而從小米已經公開的演示視頻來看,小米首款汽車或將僅配備L2級輔助駕駛功能。

如果說手機芯片、造車業務的方向都相對清晰可見,小米對AI大模型的挑戰,和跳過手機將其運用在AIoT領域的規劃,則還不夠明朗。

一方面,其他手機廠商正在將AI大模型視爲新的差異化競爭手段。蘋果智能語音助手Siri或將基於大模型進行改造,帶來更多智能化體驗。又如谷歌,也已經開發出可以適配手機運行的“壁虎”大模型,甚至不需要聯網便可使用。

另一方面,國內其他廠商落地大模型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根據民生證券相關研報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其中不乏參數規模超過ChatGPT規模的大模型,也有微軟、百度、阿里等公司,已經開始將大模型落地於業務生態。

無論是在垂直賽道上,還是在廣泛行業中,小米能否及時趕上已經開始“滾雪球”式積累先發優勢的競爭者們,還是一個較大未知數。

綜上來看,小米迫切需要新業務曲線救場,但還“錢途漫漫”,其中成本高昂或一定程度影響集團現階段的發展,發展節奏慢則直接降低了未來競爭力。

回到1996年,金山盤古辦公系統在發佈初期、無法打開銷量之際,雷軍決定親自到門店去學習銷售,並在7天內從日銷0單成功轉變爲銷售冠軍。這次體驗背後,雷軍得出結論:“只要能做出用戶想要的產品,銷售就不是問題”。

而在如今這樣競爭極爲激烈的態勢下,雷軍想要再次帶小米增長,是對產品力、反應能力和運營能力的全面考驗,可以說,雷軍要面對的挑戰比以往更大,需要補的課也更多。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

Mor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