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不倒的奢侈消費,豪車銷售下的“k型復甦”

疫情下消費普遍疲軟,但高端消費卻逆市火熱,成了這兩年一個獨特的經濟現象。

來源:巨潮WAVE

數據也佐證了這個現象的真實性。貝恩公司今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高端消費品市場2021年消費總額接近4710億元,是疫情暴發之前2019年消費總額2340億元的兩倍多。其中2020年消費總額同比增長48%,2021年繼續同比增長36%。

作爲可選消費中數額、規模最大的消費品,豪華汽車的熱銷頗具代表性。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豪華車市場銷量爲279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9.9%,2021年繼續同比增長4.9%。

而且這已經是豪華車連續多年的逆市上漲了。2018、2019、2020年是中國汽車市場銷量連續下跌的三年,國產狹義乘用車新車銷量分別下跌3.9%、9.2%和6.3%。但同期豪華車市場銷量則均實現了兩位數上漲。

圖片

中升控股股價表現(2015年初至今)

受益於此,豪車經銷商的業績表現在過去多年頗爲亮眼。國內規模最大的豪華車經銷商$中升控股(00881.HK)$,已經連續數年實現了收入的兩位數增長。去年7月,中升控股還獲得了來自高瓴資本的29.95億港元的投資。

但好景不長,進入2022年後,豪華車消費也開始出現減速。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豪華車市場零售126.5萬輛,同比下降14%,降幅大於行業平均(下降7.2%)。

中升控股自然也難逃大環境影響。半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860.29億元,同比下降1.52%,歸屬母公司淨利潤34.25億元,同比下降7.31%。這是其自上市以來的首次半年報收入下滑。

不過,豪車品牌們的境遇實際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糟糕。從財報表現來看,BBA三家銷量跌了,利潤卻仍然在增長。這背後的原因,是高端消費領域已經出現了分化——入門級的豪車銷售減速最爲突出,而高端豪車則繼續逆勢增長。

同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了更加隱藏的、社會財富分配的變化。

得高端者得天下

豪車的熱銷已經成爲不可忽視的一大趨勢。

過去多年間,廣匯汽車一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汽車經銷商,其曾在2016-2021年連續六年問鼎經銷商百強榜冠軍。

但在今年7月份的《2022汽車經銷商百強榜》上,廣匯汽車的冠軍寶座被中升控股搶走。憑藉2021年1751億元的營收,中升控股成功晉升行業老大。

兩者行業地位的變動,實際上並不令人意外——近兩年廣匯汽車的收入增長乏力,利潤呈整體下滑態勢,頹勢明顯;反觀中升控股收入和利潤表現均節節攀升,不斷創出歷史最優業績,兩者的表現完全背道而馳。

圖片

這背後除了經營管理水平等差異外,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兩家企業銷售結構的巨大差異。

中升控股的收入當中,超過四成來自奔馳,算上雷克薩斯、寶馬、奧迪等,截至2021年底,其豪華品牌網點佔比高達61.7%。而廣匯汽車覆蓋了國內外50多個不同檔次的乘用車品牌,其豪華品牌網點佔比爲31.81%。

銷售結構的不同,最終帶給了兩家公司截然不同的經營表現。

2021年,廣匯汽車實現銷量89.96萬輛(包含二手車),旗下門店數量786家;而中升控股不僅汽車銷量(66.75萬輛)低於廣匯汽車,門店數量(412家)僅相當於對手的一半左右,但收入卻實現了對廣匯汽車的趕超。

同樣地,2022年經銷商百強榜中排名靠前的經銷商集團如利星行和永達集團,業務結構也是豪車爲主,因此其銷售量雖然低於對手,但收入卻能夠趕超對手、位居前列。它們都是豪車熱銷的受益者。

圖片

而縱觀最近幾年汽車行業的變化,豪車的熱銷已經成爲不可忽視的一大趨勢。如前文所言,其在2018-2020年車市整體萎靡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逆市的高增長。

市場機構麥肯錫在今年8月發佈的報告《全球豪華汽車領域的5個重要趨勢》中稱,從2016年到2021年,大衆汽車(代指普通汽車,非「大衆」品牌)市場基本上停滯不前,預計到2031年幾乎沒有增長,而豪華車細分市場在同期預計會增加份額,年增長率在8%到14%之間。

此外,豪華車市場的利潤率爲兩位數,而同期中低端汽車市場的利潤率仍爲可憐的個位數。

也就是說,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整體的汽車市場未來幾年很難再獲得增長,但豪華車市場的結構性增長仍在。這是屬於豪車的結構性紅利。

這種市場的分化和結構性的紅利,與近兩年的一個熱詞「K型復甦」頗爲契合。自從疫情之後,從聯合國報告到政府官員發聲,從智庫、機構的研究到KOL的演講中,頻繁出現一個詞,叫做「K型復甦」。

所謂K型復甦是一種經濟衰退後的情景,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分化,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以及不同人羣從危機走向復甦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

證監會原副主席肖剛在2021年一次會議中指出,「雖然(全球)經濟整體是復甦的,股市、房市都在漲,各種資產價格都在漲,但是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的境況反而是變差的。」

而任澤平團隊去年的一份報告則將其概括爲「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並存,富人通脹,窮人通縮」。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爲,近年來豪華車的熱銷,與疫情期間貨幣政策影響下的兩極分化有着密切關係。因此汽車消費難有整體性好轉,而只能是結構性的紅利。

豪車市場再分化

在豪華品牌內部,也出現了市場表現的明顯分化。

縱觀整個消費市場,「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並存」的邏輯實際上普遍存在。

例如,在今年整體消費不振的背景下,奢侈品消費走出了結構性的行情。今年上半年,法國奢侈品巨頭$Louis Vuitton MH(LVMHF.US)$、$愛馬仕(ADR)(HESAY.US)$、開雲集團(Kering)的營收增速均超20%。

上文貝恩諮詢今年6月發佈的報告預測,2022年全球奢侈品消費將同比增長10%至15%。

在此背景下,押注高端消費成爲機構投資的重要主線之一。高瓴資本在中升控股股價上漲幾十倍後仍然願意下注,大概率也是基於這一邏輯。

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升控股並不能完全歸類到高端消費之列,其收入結構中仍然有約40%來自於非豪華汽車品牌。

且在豪華品牌內部,也出現了市場表現的明顯分化。

以$戴姆勒奔馳(ADR)(DMLRY.US)$爲例(目前中升控股超過四成收入來自奔馳),上半年奔馳在國內共交付超過35.58萬輛新車,同比下跌了19%。而高端豪華車型卻逆市增長——S級轎車銷量同比增長13%,超高端品牌邁巴赫銷量則同比增長了62%。

同屬德系三豪車的$寶馬汽車(ADR)(BMWYY.US)$和奧迪也是類似情況,兩家車企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分別同比下滑了18.9%和24.2%。其中入門級車型銷量在今年上半年均經歷了大幅下滑,而豪華高端車型的下跌幅度明顯小於入門車型。

圖片

BBA上半年之所以集體失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疫情侵襲上海、北京、瀋陽和長春等地,造成車企停產、物流不暢,銷售也受到影響;新能源汽車羽翼逐漸強壯,開始分食BBA市場等等。

但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是,入門級和中型豪華轎車所依賴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消費意願降低。如互聯網新貴、金融業人士和體制內人士等,今年以來不少都遭遇了裁員、降薪和福利降低等不同的衝擊,更加傾向於減少消費。

而豪車品牌,也並沒有把寶押在中產身上。它們紛紛發力高端、高價車型,以求俘獲更多有錢人,並以此獲取更高的利潤。這也與前文麥肯錫對汽車市場的預測一致。

以奔馳爲例,其近年來推出了聚焦高價豪華車型戰略,計劃到2026年旗下高端車型的銷售份額較2019年提升約60%。爲此,奔馳決定將75%以上的投資用於開發盈利性最強的超豪華產品,同時還砍掉了3款入門車型。

從財報表現來看,聚焦高端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BBA三家銷量跌了,利潤卻仍然在增長。數據顯示,寶馬集團上半年淨利潤爲132.32億歐元,同比增長了73.6%;奔馳集團上半年淨利潤爲67.9億歐元,同比漲幅2.5%;奧迪(含賓利、蘭博基尼、杜卡迪)上半年營業利潤爲49億歐元,同比增長了58.5%。

圖片

超豪華品牌汽車增長迅猛

但中升控股卻沒有那麼幸運。嚴格意義上,中升控股並不屬於高端消費標的,其業績表現受到汽車市場整體消費趨勢的影響。因此其能夠在市場下行期保持一定的成長韌性,但卻很難做到逆市高增長和一枝獨秀。

高瓴在這筆投資上亦吃到了敗績。去年其投資中升控股的認購價爲63.3964港元,但截至9月6日收盤,中升控股的股價已經來到34.5港元/股,目前高瓴在這筆投資上的虧損高達45%。

寫在最後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豪華汽車市場銷售總量是252.91萬輛,豪華車在乘用車整體市場中的滲透率提升到了13.0%。相比發達國家25%-30%的滲透率水平,這一數字仍然有很大增長空間。

「得高端者得天下」也曾經一度是汽車和汽車經銷行業的成功法則,以BBA爲代表的豪華品牌,和以中升控股爲代表的經銷商,都是這一趨勢的受益者。

任何市場滲透的過程往往並不是持續增長,而是有起有落,曲折起伏。面對經濟下行帶來的消費下行壓力,能夠始終保持高度景氣的賽道正在變得越來越窄。

長期來看,新能源車的崛起纔是行業的最大趨勢。

當$特斯拉(TSLA.US)$、$比亞迪股份(01211.HK)$、$蔚來(NIO.US)$逐漸在高端市場發力、爭取更大市場份額時,豪車品牌爲了確保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江湖地位,只能選擇向「更豪」的方向發展。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

Mor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