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近期港股投資者在交易什麼?

格隆匯 07-13 08:51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楊靈脩

2021年6月,港股市場經歷了小幅回調,恆生指數/國企指數分別下跌0.7%/2.0%,相較A股整體並未明顯跑輸,但近期回調壓力凸顯,6月28日後經歷了連續8日下跌。從板塊間表現來看,6月前期漲幅靠前的能源、醫藥等板塊近期快速回調,反壟斷疊加中概監管趨嚴進一步壓制了港股互聯網龍頭,反觀汽車與零部件、運動服飾等景氣度持續向好,同時具備業績支撐的細分賽道抗壓能力凸顯,仍保持一定的上漲勢頭。根據我們跟蹤的託管口徑計算,近期市場連續下跌過程中,南向資金的流出規模明顯擴大,但外資並未進一步減持港股資產,市場連續下行期間(6月28日至7月7日,下同)外資累計淨賣出僅20億港元(6月單月淨賣出243億港元)。反觀南向資金自6月28日以來累計淨賣出214億港元,在大幅拋售以騰訊、美團、小米爲代表的港股科技龍頭公司的同時反而進一步增配消費、醫藥等,其中消費板塊中汽車與零部件、運動服飾等近期仍明顯獲得南向資金增持,吉利汽車、李寧、比亞迪股份爲南向資金6月以來淨買入較大的個股。

2021年6月以來,港股市場主要指數呈現出“倒V”走勢,恆生指數/國企指數單月分別下跌0.7%/2.0%,期間更是經歷了指數連續8日下跌。

板塊間呈現明顯的結構分化,前期漲幅居前的能源、醫藥板塊近期回吐壓力凸顯,自6月28日以來明顯跑輸工業、公用事業等傳統經濟板塊。此外互聯網龍頭在過去一段時間股價進一步遭到壓制,反壟斷持續發酵疊加中概監管趨嚴引發了市場對於相關上市公司的擔憂。

在市場連續下行階段,從資金端來看,外資和南向資金流出規模有所擴大,我們按港交所託管口徑計算,自2021年6月1日至7月7日經過計算後的外資累計流出港股市場規模接近241億港元(其中自6月28日以來的7個交易日累計淨賣出20億港元),反觀香港本地資金,自6月以來淨買入約748億港元(其中自6月28日以來的7個交易日累計淨買入350億港元)。

6月以來南向資金大幅減持港股科網巨頭,加碼估值調整、潛在收益率上行的優質“消費類公司”

6月中下旬,南向資金已出現一定的流出跡象,過去兩週(6月28日-7月9日)累計淨賣出超過214億港元。行業配置上,近期南向資金的投資行爲主要體現以下幾點特徵:

1)近一年來首次連續淨賣出港股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板塊,且過去兩週減持規模明顯擴大,騰訊、美團、小米集團自6月28日以來減持幅度最大;

2)市場連續下跌期間(6月28日-7月7日)南向資金對於餐飲旅遊板塊的減持力度加大,期間累計淨賣出超過40億港元;

3)汽車、運動服飾以及醫藥板塊自6月以來獲大規模南向資金涌入且近期增持依舊保持穩定。從個股層面來看,吉利汽車、李寧、比亞迪股份、藥明生物等近期獲得南向資金增持。

市場持續下跌過程中,外資並未進一步減持港股資產,反而香港本地資金大幅增持港股。

從板塊的角度來看,6月以來外資減持香港本地地產和日常消費板塊,同時增配可選消費和信息技術板塊。而香港本地資金在6月大幅增持本地金融地產股。中資股方面,近期外資延續6月初的配置方向,相較5月明顯增持估值調整後的科技股,外資在6月大幅減持可選消費板塊,上半年累計淨賣出達到1145億港元,但自6月28日以來整體減持節奏有所放緩。反觀香港本地資金近期大幅增持港股中國資產,在市場連續下行階段維持6月對於中資可選消費、金融以及科技板塊的增配。落地到個股層面,騰訊控股、美團、小米集團近期獲外資增持規模較大。

內外資“定價權”的遷移。

2021年6月末,外資在軟件與服務(主要是騰訊控股)、零售業、房地產以及生物製藥等行業依舊具備主導力,但內地投資者的影響不斷擡升。南向資金在半導體、電信服務、能源、媒體以及銀行五個板塊的市值佔比超過20%。個股層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南向資金在山東墨龍(67.1%)、保利物業(46.0%)、天津創業環保股份(44.0%)的持股比例最高。

風險因素:

中美關係惡化,海外疫情蔓延持續超預期,中國及全球宏觀經濟修復不及預期,國內流動性收緊,外資持續流出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