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首页市场资讯资讯详情

固生堂(2273.HK)22H1中报业绩交流纪要解读

uSMART盈立智投 08-18 17:39

总结:

1.2022年H1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03亿,同比增长17.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6400万,同比增长40.1%。另外,医保收入占比从2021年H1的28.1%下降至2022年H1的26.1%。因此管理层认为,即使在疫情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公司收入以及利润增长仍然取得不错的成绩。

2.从自有医生体系建立情况来看,公司自有医生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H1的13.7%提高至2022年H1的24.4%。院内制剂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公司已获得医疗制剂生产许可证,已进入院内制剂申报备案阶段。从客户认可度来看,患者回头率从2021年H1的61.5%至2022年H1的66.9%,有进一步提升,客单价从507元增加至531元。

3.公司表示未来将有规模化增长的效率,即低获客成本,高投入产出。公司平均客单的ROI在14.8倍。2022H1宣传推广费共计770万,新增客户24.6万人,年均消费1536,公司的客户流失率即用“1-复购率”。公司用户消费的存续周期为3.02年。考虑到2022H1,公司净利率为9.15%。最后可以得出,在一个消费的生命周期中,单个客户创造的净利润为425元,而获客成本仅为29元。最后可以计算得出,公司平均客单ROI是14.8倍,这个数字在医疗服务领域算行业佼者。

出席嘉宾:

涂志亮创始人&董事长

邓仕刚首席财务官

王韶千IR总监和投资部总经理

管理层发言

2022年中期业务亮点:

(1)从收入端来看,尽管2022年H1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03亿,同比增长17.5%。2022年H1公司经调整净利润达到6400万,同比增长40.1%。另外,医保收入占比从2021年H1的28.1%下降至2022年H1的26.1%。因此管理层认为,即使在疫情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公司收入以及利润增长仍然取得不错的成绩。

(2)OMO模式进一步得到验证。特别是在今年线下关店的情况下,公司线上业务取得了超过100%的增长。管理层认为,这进一步体现了OMO模式的优势。

(3)从医联体推进情况来看,2022年H1公司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公司和温州市中医院签立了医联体的合作关系,计划年内在温州新建门店。

(4)从并购情况来看,公司已完成两家门店的开业。

(5)从自有医生体系建立情况来看,公司自有医生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H1的13.7%提高至2022年H1的24.4%。

(6)从院内制剂中心建设情况来看,已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公司已获得医疗制剂生产许可证,已进入院内制剂申报备案阶段。

(7)从客户认可度来看,患者回头率从2021年H1的61.5%至2022年H1的66.9%,有进一步提升,客单价从507元增加至531元。

(8)从社会责任来看,公司在上半年疫情期间做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

国家及地方政策:2022年H1,国家及地方已陆续出台若干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

收入结构: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5%,其中线上增长114.2%,线下增长7.4%,在疫情情况下,线上线下均取得了同比的正增长。

疫情停业导致的收入影响:公司在2022年H1一共有23家门店受疫情影响,存在关停情况。总计关闭843天,平均每家门店关闭36天。经测算,因关店影响的业绩约为8000万元人民币。假设不存在此种关键影响,公司实际收入或将从7.02亿升至7.8亿左右。此为管理层内部测算,以便了解公司财务受疫情影响情况。

医保收入:2022年H1医保收入占比26.1%,其中12%属于统筹账户,14%属于个人账户。公司统筹账户和去年同期相比存在1.2%的下降,公司的自费收入占比进一步增长。

毛利情况:公司毛利的核算口径自2022年起较往年进行了调整,即将门店费用从费用端改放在成本端。公司将两种口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若按照将门店费用放在费用端核算,公司2022年H1的毛利率为44.6%,去年同期为44.8%,即毛利率基本持平。若按照将门店费用放在成本端核算,再去测算前几年以及2021年H1的毛利率,公司2021年H1毛利率为28.2%,2022年H1为28.3%,也是基本持平。

管理层同时提到,此处2022年H1的毛利率(28.3%)为综合毛利率,线上线下存在差异。2022年H1线上毛利率达到了31.5%左右,线下在27%左右。也就是说,使用新的核算口径,公司线上毛利率比线下毛利率更高,这体现了公司线上的规模效应。

销售费用(门店费用拆分):公司放在成本端的门店费用主要有以下几类:门店的人工开支、租金、折旧摊销等。

经营费用(剔除非经营事项)——新口径:从费用端来看,无论是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2022年H1和2021年H1相比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

盈利情况:经调整口径后,公司2021年H1盈利为4590万,2022年H1盈利为6430万,增长40.1%。利润率也从2021年H1的7.7%提升至2022年H1的9.2%。

调整项目:2022年H1,公司报表利润和经调整利润主要有一个项目调整:即期权成本有850多万的调整。如此计算,2022年H1的每股利润约为0.28元人民币左右。

经营性现金流: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在2022年H1超过7000万,超过2021年H1的6000多万。因此管理层认为,公司2022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为健康。

现金储备:公司现金储备截至2022年6月底大约为9.4亿。因此管理层认为公司整体财务情况比较健康,公司资产负债率比较低,只有30%左右。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公司在2021年12月份上市,融资金额约为1亿美金,换算成港币约为7.75亿港币。截止至2022H1,公司共计使用1.02亿港币,其中最大开支在于用于并购的7500万港币。此外,公司品牌营销1000多万,营业资金1000多万。公司目前着力于包括研发,供应链在内的工作。扣除已使用的1亿,上市融资资金剩余6.7亿左右,公司将在2022年H2陆续使用剩余的上市融资款。

量价齐升:公司在2022H1实现量价提升,公司服务人数增长15%,回头率增长5%,客单价增长5%。

公司的增长受益于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三个维度的稳定增长趋势:即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用户购买频次提升、稳定增长的客单价。因此管理层认为,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公司会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趋势。

服务量和客单价:公司自2018年开始到现在,客单价相对稳定,保持在500元左右。在2022年H1,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的服务人次也在快速上升。公司的人均消费同比去年同期也有所上升。2022年H1,公司回头率达到历史新高,为66.9%

自有医生培养:从数据上看,公司在2022H1自有医生收入占整体收入的24.4%,同比增长约10个百分点。公司自有医生的数量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

用户来源:公司在用户来源方面,较去年同期没有太大的变化。约53%的患者来自于线下门店,主要由周边社区患者。约39%患者来自于微信小程序,约3%的患者来自客服预约,约5%患者来自于第三方平台。公司2022年H1在引流方面集中于第三方付费上,约有160万的引流成本,占整体收入的0.2%,相较去年为持平的状态。管理层认为公司用户来源比较稳定,并不主要依靠第三方渠道。

会员体系:公司2022年H1会员收入持续保持稳步提升。会员的运营体系目前在线下门店,线上是没有的。2022年H1相比较去年同期,线下会员收入占线下收入比例是有所上升的,升至36%。会员消费人数,复诊人数等数据相比去年同期都有较为不错的增长。此外,会员回头率相对稳定,将近90%。

医生人数:公司在医生人数方面,在2022年H1相比较2021年年底,医生净增加16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医生人数净增加679人。同比增长7.3%

内生增长:公司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MO模式,在有线下门店的地方,2022H1实现同比收入增长103%。在没有实体门店即纯线上的区域,公司2022H1同比增长73%。管理层认为,线下门店对于线上业绩的收入增长贡献明显,公司将持续落地OMO模式。

驱动因素:管理层预计公司未来会保持规模化的增长。主要有三个驱动因素:中医的高可及性、用户的高复购、标准化的体系。

高可及性:管理层关注到,中医的服务市场非常巨大,且增长速度快。中医服务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占比处于上升趋势。且国内中医消费较为亲民的,公司的平均客单价在520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金额在1800元左右。这些均表明,中医服务是能让老百姓消费得起的。

高复购率:公司的复购率也在持续提升。2022H1,公司的回头率达到66.9%,其中会员回头率接近90%。公司通过线上形式,能增加北上广城市外地患者的复诊率。公司后续将持续这些服务,保证复购率稳步提升。

标准化:公司已经建立起一套数字化和标准化体系。包括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门店的数字化运营(患者的线上预约、医生开处方,一线员工的数字化店员体系,医生开发和经营的CRM系统)等等。此外,公司将会落地包括院内制剂、外治手法在内的标准化体系。公司通过与三甲医院和中医药大学合作,在医联体方面也形成了标准化。公司收购门店(进入城市以及收购门店后与原有业务的整合,如何快速提高收购门店收入)等方面也将形成相对标准化的运营模式。

未来规模增长的效率:公司在未来将有规模化增长的效率,即低获客成本,高投入产出。公司平均客单的ROI在14.8倍。公司2022H1宣传推广费共计770万,新增客户24.6万人,年均消费1536,公司的客户流失率即用“1-复购率”。公司用户消费的存续周期为3.02年。考虑到2022H1,公司净利率为9.15%。最后可以得出,在一个消费的生命周期中,单个客户创造的净利润为425元,而获客成本仅为29元。最后可以计算得出,公司平均客单ROI是14.8倍,此数值在医疗服务领域较高。

未来十年量价齐升方式:公司未来将会持续实现量价提升。首先,从服务量的提升方面,家庭医生服务是公司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发展方向。其次,在线上的和线下一体化发展方面,公司将通过线上服务更多的患者,通过线下名医传承工作室和培养全职医生从而服务更多的用户。在客单价的提升方面,公司会继续加强会员服务体系、落地院内制剂、推出保健产品,实现中医手法外治的产品化。另外,

公司在深圳地区,也会考虑建有一定规模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以上这些,均能让公司客单价获得持续性提升

外延增长:在公司外延增长方面,公司计划增加8-10家门店。预计将会新增两个新城市:郑州和温州。2022H1公司已经完成北京的两家新院开业,下半年将陆续在佛山、深圳,上海、苏西、南京等城市开设新院。

社会责任:在2022H1疫情的情况下(尤其上海及深圳地区),公司积极地派出抗议援助的医疗队,获得了上海当地卫健委、中医药大学领导的高度认同。公司将持续性地围绕社会责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出社会贡献。

Q&A :

Q:2022H1分地域拆分业务情况?

A:广州地区2022年H1约为10-20%的增长。深圳地区受3月份疫情影响,4、5月份处于恢复期,因此2022年H1营收和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上海地区的线下门店4、5月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上海地区2022年H1业务为负增长,上海地区在6月恢复营业后,7月较6月有较好的环比增幅,但尚未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速度。北京虽未出现长时间门店关闭状态,但由于部分患者属于外地患者,因此从2022年初开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整体而言,北京因2022年H1新增两个实体门店,财务口径上看,同比增长是高速的。

Q:北京新院和其他医院的协同如何?

A:(1)国宗门店公司提前物色部分老店的医生,将其移至新店。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新店业绩,同时也可以让新店(即被并购的团队)看到公司在获取好医生层面上有较强烈的想法,提升在当地周边居民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公司在提升信息化程度上也做出了努力;在会员体系方面,公司在C端运营社区活动;在抗疫方面,积极参与防疫工作,获得社区,街道等主管部门的认同。这些做法致使门店运营效率有大幅提升。相比去年,单月业绩同比增长约在50-60%。(2)石景山门店离市中心较远,目前处在获取医保的时期,有部分医生已经开始出诊,公司预计将用1-2个月的时间获取北京医保,预计石景山门店未来将保持可观的收入增长速度。

Q:互联网业务高速增长的原因?

A:互联网业务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公司把线上的诊疗网格化管理,经营专家与开发专家分开,主攻老医生同比增长,同时新晋医生,线下线上打通,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Q:北京地区在未来的长期规划如何?

A:北京地区作为国内中医最大市场,公司目前已建有四家医院,医院数量在社会资本中排名第一,营业收入排名第二。公司计划在2022H2至2023年初,继续在北京区域开拓1-2家具有较大营业面积的门店,积极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公司将在北京区域获得互联网医保的支付资质,实现线上诊疗的医保支付;推进与包括中医科学院在内的1-2家公立中医院的合作。北京作为高效益的主导城市,公司将在未来继续保持高投入和高增长的态势。

Q:公司在医联体合作方面还有哪些进展?

A:公司将在2022H2至2023年初,在3-5个城市进一步与三甲医院深度沟通。

Q:如何看待公司业务与医保的关系,医保对公司未来发展是否重要?

A:第一,医保尤其是统筹账号的收入占比处于逐年下行的通道中,因此医保对公司收入端的影响是有限的。第二,对于公司新晋城市的线下第一家门店而言,是否有医保资质是比较重要的。门店有医保资质更有助于实现低价策略,建设医生与患者间的心理认同。在进入城市后,医保对之后新店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Q:如何看待中药饮片的集采对公司的影响?

A:管理层认为目前尚未听说有省份在进行中药饮片的集采。以山东联盟的采购为例:第一,实施时间在持续地后延。第二,其本质并非集采,而是偏重于阳光采购平台交易。

Q:院内制剂进一步发展的计划?

A:公司坚持将非标转化为标准化的经营策略——运营体系标准化、治疗标准化(由方到剂到药的创新流程)。公司预计将有若干品种取得自产批文,实现大规模量产。

Q:公司老店实现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

A:第一,公司每个门店配备自有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共计有60-80名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平均年龄约为54岁,伴随其临近退休,初诊单元数将持续增加,随即带来更多增量。第二,公司有专门化的医务团队,公司所有门店每年均有新进入医生出诊,其也可带来患者及业务增量。第三,公司近两年注重C端业务,如2021年底推出数字化店员系统、会员卡升级、家庭医生服务等,目前公司很多医生在出诊过程中,患者量并不饱和。公司将在C端持续推广,进一步提升现有医生的患者饱和率。第四,公司将逐步提升客单价,为患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Q:公司在2022及2023年整体收入上,并购和自建的收入贡献拆分?

A:公司新增收入贡献中并购贡献占比较大,新建店面存在从0开始的缓慢爬坡期,因此并购店从短期收入看收益快于自建店。

Q:公司管理层对净利率端的未来展望?

A:公司在2022H1相比去年同期有1.5%的利润率提升。公司管理层认为,若2022H2疫情影响不太严重的情况下,2022H2利润率相比去年同期将有所改善。主要原因为:公司规模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利润率将逐步提升约1-2%。如果将利润率分单店利润率、区域利润率、集团利润率三个角度来看:成熟单店的利润率将会达到30%左右;成熟区域(如广深地区)的区域利润率可以达到25%左右。管理层认为,公司整体利润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Q:集采政策对公司收入结构中的药物占比有什么影响?

A:公司收入以处方单形式输出,公司预计目前中药饮片的收入占比约为50%左右。集采政策对公司收入影响:第一,大部分区域患者自费为主,该政策影响较弱。第二,集采政策需要进一步观察,饮片受产地、产量等因素影响,执行集采难度较大。公司未来仍将继续实施供应链上游延伸的策略:如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定制化种子基地、建立饮片加工厂,形成从种子端到ToC端的内部闭环,将所有环节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形成强大的成本竞争力,以应对外部变化。

Q:多点执业医生签约是否具有排他性?

A:公司通过官方合作方式,让医生下基层多点执业,以缓解基层看病难的问题。公司目前正推动与三甲医院科研、学术多层面合作,部分已签订独家合作。管理层认为,选择绝对头部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公司所合作的城市中三甲医院医生收入占比较低,并不构成公司收入主体,其作用主要在于口碑加持。公司整体策略仍会围绕一老一少一中:一老,已退休医生仍有15-20岁职业黄金期;一少,公司直接面向名校的研究生招聘;一中,十四五规划计划增加30%的医生供给,中医供给集中于二级医院和社区,公司优势将集中于社区和B端医院,集中拔尖的社区医生形成内部中坚力量。

Q:公司在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规划?

A:公司科研主要的2个主攻研究方向:处方方式的有效性+院内制剂,涉及到统计学和医疗方法学。

目前公司正推动与国内顶级教授的合作,将方法学和统计学应用到中医体系,同时推动临床数据一体化,建立IT平台。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对经营的影响,医疗事故风险,外延扩张不及预期,医疗政策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