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蘋果發佈會前瞻:別管iPhone14了,AR纔是One more thing

儘管外界仍在對華爲Mate 50和蘋果iPhone 14發佈會充滿期待,但它們已經難以引領未來趨勢,VR/AR纔是大衆關心的One more thing。

來源:字母榜

這一點也能從蘋果進入2022年以來的歷次發佈會活動上切實感受到:3月份的蘋果春季新品發佈會上,外界除了等待iPhone SE三代外,最爲期待的就是蘋果AR眼鏡的露面;6月份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備受關注的蘋果AR產品再次爽約;如今,外界又把希望放在了北京時間9月8日凌晨召開的蘋果秋季新品發佈會上。

在全球智能手機增長趨緩的大背景下,庫克爲蘋果未來規劃了三大突破領域——人工智能,AR和自動駕駛。圍繞後兩者落地的智能眼鏡和智能汽車項目,成爲2018年以來蘋果主要投入的兩大創新業務。

它們幾乎都在2015年被首次曝光:2015年2月,《華爾街日報》爆出一輛車頂放置有多個攝像頭的蘋果公司貨車,現身美國北加州街道;同年,蘋果依託收購的德國初創企業Metaio,組建了VR/AR項目團隊。

但在決定誰將是蘋果駛向新時代的船票上,庫克一度陷入了糾結狀態,智能眼鏡和智能汽車項目都經歷了內部的路線搖擺:八年間蘋果造車經歷了造整車——做系統——再造整車的來回調整;智能眼鏡也在VR一體機、AR和MR形態上分歧不斷。

內部猶豫不決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蘋果汽車項目早期管理團隊幾乎盡數離開,量產時間更是一拖再拖。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直言,蘋果汽車可能要到2028年纔有望對外亮相。

智能眼鏡的計劃上市時間同樣一改再改。據彭博社古爾曼報道,蘋果智能眼鏡最初計劃於2019年宣發,隨後調整爲2021年公佈。

最新的消息是,蘋果首款智能眼鏡會在2023年初亮相。古爾曼在9月4日的博文中披露了蘋果首款智能眼鏡的名稱,即Apple Reality Pro。

從當前的項目推動情況來看,庫克顯然已經做出了最終決定——AR取代智能汽車,成爲蘋果的新船票。

將智能眼鏡視爲新船票的不只有庫克,其中還包括提出全真互聯網新概念的馬化騰,將Facebook更名Meta,All in元宇宙的扎克伯格,以及豪擲數十億元收購PICO的張一鳴等等。

在iPhone發佈之前,喬布斯也曾考慮過造車的可能性。經過對比,喬布斯把重心押在了智能手機上。

如今,庫克再次複製了喬布斯的選擇,在AR與自動駕駛的對比中,選擇了智能眼鏡。但等待庫克的挑戰,相比喬布斯時代只多不少。

1

在探尋決定未來的AR創新業務過程中,庫克需要直面的一大挑戰是,蘋果內部正在陷入iPhone主營業務增收減緩的現實,這迫使其不得不對內部既有業務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調整,以擴展收入來源。

8月份,彭博社爆料稱,蘋果一改往日廣告推行規則,計劃將廣告擴展到iPhone和iPad等更多領域,以創造新的收入渠道。

具體而言,蘋果除了在已有的新聞和股票App中加載廣告外,還會進一步將其拓展到地圖、播客等App中,甚至不排除像奈飛那樣,藉助Apple TV+的分級訂閱模式產生更多廣告收入。

以地圖App爲例,以後用戶在地圖中搜索「中餐店」時,花錢投放的店鋪就可以排在搜索結果頁的首位。

與廣告新政配套的是,《金融時報》9月份報道稱,蘋果正在計劃將快速增長的數字廣告業務員工人數增加近一倍。

喬布斯在2011年推出iCloud時所說的那句「iCloud不會有廣告」的宣言,在庫克新政面前開始失效。

廣告策略大調整之前的3月份,蘋果還被媒體爆出了一項圍繞硬件的全新訂閱服務,即讓訂閱用戶每月只需支付一定的費用,便可以直接使用新發布的硬件產品,類似於iCloud模式。這意味着用戶以更小的成本,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享受到最新的iPhone產品。

蘋果最快可能在今年底上線這項新訂閱服務。《華爾街日報》評價稱,一旦順利實施,這將成爲蘋果硬件銷量史上迄今爲止最大的變革推動力。

讓庫克決定廣開財路的最大現實是,全球智能手機正在迎來下滑週期。IDC報告顯示,202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估將減少6.5%至12.7億部。自2021年以來,手機行業已轉向需求受限的市場。「渠道庫存高,需求低,沒有立即復甦的跡象,這讓OEM感到恐慌,並大幅削減了2022年訂單。」IDC分析師指出。

蘋果財報中則有着更爲直觀的體現。營收佔比仍然超過50%的蘋果iPhone主業,開始面臨增速放緩的現實。以大中華區爲例,從去年第四季度躍居中國市場第一後,蘋果二季度銷量再次從上一季度的市場第三,回落至市場第四,iPhone營收增速繼續維持在2%左右的水平,更是帶動大中華區營收二季度同比由增轉跌。

更嚴重的現實是,如果硬件端增速放緩的趨勢持續下去,勢必影響蘋果軟件服務的不斷增長。

不管從當下現實還是從未來競爭出發,蘋果都到了需要開闢一個新硬件,再造一個軟硬結合的新生態增長引擎的時候。

智能眼鏡無疑是庫克爲蘋果尋到的搭上新時代潮流的那張船票。

根據IDC預測,2025年VR產品全球出貨量將增長至2860萬臺,複合年增長率爲41.4%,屆時,全球VR/AR市場規模將達近兩萬億元。

Wedbush分析師Dan lves更是撰文指出,與元宇宙概念相關聯的智能眼鏡,有望將蘋果股價每股提高20美元。

2

摸着喬布斯iPhone+iOS構建起來的封閉生態模式,庫克正在智能眼鏡領域複製這一成功經驗。

與蘋果智能眼鏡一起曝光的信息中,與硬件配套的Reality OS(現實操作系統)研發也在同步推進中。

庫克顯然希望再創一個屬於智能眼鏡的App Store,用以發佈下載遊戲、流媒體視頻等內容。彭博社將其描述爲專爲遊戲、媒體消費和通信而設計的「包羅萬象的3D數字環境」。

智能眼鏡領域的頭部代表廠商Meta卻走向了蘋果的反面,選擇構建開放生態。

缺席6月份Meta與微軟、Epic Games等公司建立的元宇宙開放標準組織(Metaverse Open Standards Group)後,在當月的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上,針對有員工問「蘋果不參加該組織將如何影響Meta的生態系統」問題時,扎克伯格表示,在創建VR/AR平臺方面,Meta將與蘋果直接競爭,以決定「互聯網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儘管蘋果通過親力親爲和密切整合自己產品的方式,能夠建立更好的消費者體驗,但在扎克伯格看來,他還無法確定一個開放或封閉的生態系統哪個發展更好,「蘋果的戰略可能被證明比Meta的開放生態系統更有利……Meta的目標是將其硬件送到儘可能多的人手中。」

在扎克伯格看來,Meta與蘋果的定位就像是智能手機時代的Android與iOS。在2月份宣佈解散旗下300多人組成的VR/AR操作系統開發團隊後,當下的Meta Quest智能眼鏡已經允許用戶側載未經Meta VR應用商店認證的應用。

根據古爾曼9月初最新爆料,蘋果正在開發至少三款MR設備,其中第一款可能會以「Apple Reality Pro」的名稱推出,內部代碼分別爲「N301」「N602」「N421」。Apple Reality Pro,將直接對標Meta即將推出的Quest Pro設備。

根據此前郭明錤消息,蘋果最快在明年1月發佈的智能眼鏡售價可能在3000美元左右,該產品目標用戶羣不是C端消費者,而是面向技術開發人員、內容創建者和專業人士。

MR設備更新迭代一段時間後,蘋果纔會正式推出終極產品形態——AR眼鏡,即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但發佈時間依然未知,彭博社獲知的消息也只是顯示爲模糊的「幾年後」。

顯然,這方面蘋果吸取了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的前車之鑑。2012年穀歌眼鏡推出時,號稱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如可以拍照、視頻通話、導航,以及上網、發信息和電子郵件等,且重量只有幾十克。這直接堆高了谷歌眼鏡的量產成本和難度。2015年1月,谷歌正式宣佈中止谷歌眼鏡項目。

直到現在,AR行業從業者還在追求重量、體驗和量產的最佳平衡點。有望在明年初推出的Apple Reality Pro,就是前述三者相互妥協的產物。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蘋果董事會曾在2016年集中接觸了大量VR/AR設備和原型、demo演示等,一開始在前蘋果設計師喬尼·艾維堅持下,蘋果曾考慮採用「VR盒子」式設計,通過搭配智能手機實現VR功能,但時任VR/AR項目負責人邁克·羅克韋爾卻希望以VR一體機的形式推出更爲強大的相關設備。

最終,在庫克協調之下,蘋果選擇了折中路線——先開發MR形態的產品,再逐步演進到更爲輕便小巧且功能強大的AR形態上。

畢竟,AR纔是庫克一直看好的領域。2017年接受《Indenpendent》採訪時,庫克表示:「AR是一個像智能手機一樣偉大的想法。」

在元宇宙概念大火後,去年12月接受《時代週刊》採訪時,庫克更是直接說道,「元宇宙和AR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詞語,我只會稱之爲AR。」

3

將智能眼鏡視爲替代智能手機之後下一個操作終端想法的人,不只庫克一個。

最早公開對外喊出這一想法的人是扎克伯格。2014年花30億美元收購Oculus後,扎克伯格就曾對外表示,錯過智能手機及其操作系統的設計後,很多公司只能淪爲谷歌和蘋果的附庸。「未來,只有有了自己的硬件平臺及系統,才能掌控命運。」

VR/AR,正是扎克伯格堅信的繼手機之後下一代計算和通信平臺。

2020年底的企業內刊上,馬化騰撰文指出,又一場大洗牌即將開始。「就像移動互聯網轉型一樣,上不了船的人將逐漸落伍……現在,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爲全真互聯網。」

爲了落實馬化騰的全真互聯網理念,騰訊不僅傳出收購遊戲手機公司黑鯊科技,並將其業務重點將從遊戲手機整體轉向VR設備的消息,更是在今年6月進行了架構調整,IEG(互動娛樂事業羣)下正式成立XR部門,交由騰訊高級副總裁、遊戲業務實際操盤手馬曉軼負責。

字節跳動更是直接通過金錢換時間的方式,在去年8月豪擲數十億元收購VR廠商PICO,火線佈局。同年10月份,扎克伯格將Facebook更名爲Meta,喊出五年內將Facebook轉型爲一家元宇宙公司的宣言。

不只是大公司,新進創業者也盯上了智能眼鏡的風口。今年6月份退出交個朋友管理層,並宣佈再創業的羅永浩,就將自己後半輩子的希望寄託在了AR爲代表的下一代計算平臺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紛紛衝向VR/AR領域爭奪新時代船票的這些公司中,外界更爲期待蘋果的下場,希望藉助蘋果來儘快催熟智能眼鏡。

正如信達證券高級分析師鳳超說的那樣,扎克伯格下血本押注元宇宙現在看可能是一步「錯棋」,因爲現階段它無法增強Facebook原有產品的用戶粘性。

等到蘋果產品推向市場,憑藉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無可比擬的號召力,藉助其全球3400萬開發者數量,以及遍及世界的軟件經營生態,再輔以蘋果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無疑將會吸引更多人投身VR/AR領域,投行Wedbush認爲,這會讓填補VR/AR相關生態短板的行爲,變得更高效。

「後來居上」並引爆某一品類一向是蘋果的拿手好戲,喬布斯時代的iPod,iPhone,iPad,都做到了對產品的重新定義和對行業的潮流引領。

來到庫克時代,喬布斯式奇蹟也在Apple Watch和AirPods上實現了連番上演。

但作爲庫克主政下的第三款硬件,AR不同於Apple Watch和AirPods之處在於,它們不再是依賴於iPhone的某一配件,而是足以比肩甚至超越iPhone的替代終端,長於運營管理的庫克,究竟能否帶領蘋果實現一次喬布斯式的破壞性創新,正在引發外界部分質疑。

如羅永浩就在對外採訪中直言,自己對蘋果智能眼鏡的產品創新沒有期待。「喬布斯去世後的整整十一年,這家公司除了一個無線耳機確實做得不錯,其他產品幾乎是零創新,有些甚至明顯退步。」

如何解決羅永浩們的質疑,外界都在期待庫克的AR答卷。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