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Market News

Market News

HomeMarket NewsDetails

中信證券:政策風險顯著緩解,中概迴歸基本面驅動

uSMART盈立智投 08-29 10:18

8月26日,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成爲雙方在中概跨境審計問題上的良好開端。若未來中概跨境審計進程順利推進,則將有效避免美股中概股被迫退市的風險。但考慮美方無論PCAOB還是SEC對於合作協議的達成表態均偏強硬,未來進一步的合作進程仍需關注。而在港交所極大的優化了回港上市制度的情況下,中概回港上市(尤其做雙重主要上市)仍是對衝潛在被迫退市風險的有效手段。當前國內外監管風險已明顯緩和,預計未來海外中資股的表現將逐步迴歸基本面驅動。結合其較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及走勢趨穩的基本面,當前海外中資股配置價值凸顯。

▍事件: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協議就雙方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中概企業審計的日常檢查和執法調查做出了具體安排。其中主要包括:1)確立對等原則,協議對雙方具有同等約束力;2)明確合作範圍,其中中概股的審計底稿將存放在香港事務所;3)明確協作方式,美方需通過中方監管部門獲取審計底稿等文件及對相關人員開展訪談和問詢。協議中涉及敏感信息保護方面亦作出了明確約定,針對個人信息等特定數據設置了專門的處理程序,爲雙方履行法定監管職責的同時保護相關信息安全提供了可行路徑。協議的簽署是中美雙方在跨境審計監管合作問題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助於爲企業依法依規開展跨境上市活動營造良好的監管環境。

▍“合作協議”成爲中概審計問題的良好開端,中概被迫退市風險顯著下降

自《外國公司擔責法》通過以來,連續三年無法被PCAOB審計的美股中概股均將面臨在美退市的風險。而今年3月起,SEC已陸續將160多家中概企業列入“預摘牌清單”,其中不乏如阿裏、京東網易等權重股。當前在美上市的中概企業(剔除國有企業)共有279家,美股市值合計達到5176億美元。當前中美雙方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的達成爲中概審計問題提供了良好的開端。若未來雙方能夠對此問題順利達成共識,則將有效避免美股中概股被迫退市的風險。

▍後續合作進程仍需關注,中概回港仍是對衝風險的有效手段

對於“合作協議”的達成,美方相關表態仍偏強硬。8月26日,PCAOB發佈聲明稱:“協議授予PCAOB完全訪問權限,PCAOB 有權自行決定選擇其檢查和調查的公司、審計業務和潛在違規行爲——無需與中國當局協商,也無需中國當局提供意見”,“PCAOB可以直接訪問與PCAOB檢查或調查的審計相關的所有人員的面談和證詞。”同日,SEC主席Gary Gensler亦發表了相同聲明,且提出“PCAOB可以不受限制的向SEC傳輸信息,且PCAOB檢察員可以查看完整的審計底稿,無需任何修改。”雙方在聲明中均提到,“協議只是第一步”,後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審計底稿或仍是合作的關鍵,中概跨境審計合作進程仍需關注。

港交所制度優化下,中概回港仍是對衝風險的有效手段。未來中概企業回港上市,尤其是選擇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仍將成爲主流趨勢。尤其去年11月港交所優化上市制度後,二次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降爲僅30億港元。且港交所也提出了二次上市企業轉爲雙重主要上市的規則。其中爲非自願除牌的美股中概股留有較多規則上的“寬限”空間,極大地爲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提供了便利。我們測算當前符合港交所二次或雙重主要上市規則的美股中概股達到38家,合計市值超過1.6萬億港元,佔整體尚未回港上市的250家美股中概股的市值比例高達86.7%。

▍國內外監管風險顯著緩和背景下,海外中資股配置價值凸顯

我們判斷去年7月以來,拖累美股中概股及恆生科技指數表現的核心因素即爲國內外監管政策的趨嚴。當前國內產業監管常態化,且明確提出支持平臺經濟發展;中概跨境監管亦有良好開端。在內外部監管風險顯著緩和的背景下,預計未來海外中資股的表現將逐步迴歸基本面驅動。當前恆生科技指數及納斯達克金龍指數動態PE估值分別爲22.8及23.1x,分別處於11.9% /48.7%的歷史分位。從基本面角度看,6月中旬以來,恆生科技指數及金龍指數預測EPS均停止了大幅下修趨勢並開始走穩。未來隨着國內疫情狀況的逐漸好轉、穩增長政策進一步明朗化、房地產風險的消退,海外中資股配置價值凸顯。

▍風險因素:

1)美國PCAOB和SEC加大對中概股監管力度,導致外資流出、中資企業退市;2)地緣衝突進一步升級;3)美聯儲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4)國內產業監管或針對境外上市企業的監管措施大幅加嚴。